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535章: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此廝殺了一番,兩萬的將士不足以一萬餘人,嚎啕之中,也不知是誰先丟了武器,只聽得哐噹一聲響,跟著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連帶的效果,讓剩下的一萬多敵軍紛紛丟了武器,噗通一聲跪地投降。
張翼嘿嘿一笑道:“這個時候才想到投降,是不是有點晚了些?”說完發出一聲冷笑,露出一口白牙,隨手提起那把還滴著獻血的朴刀,一步一步的走上前,喝道:“給我殺!”
對於命令楊家軍從來是不含糊的,這也是他們在戰場上無往不利的最重要的所在,一萬多楊家軍紛紛拔出了朴刀,明晃晃的朴刀迅速將山谷映得明亮無比。
眼看一場大屠殺就要展開,就在這時聽得一聲道:“不可!”
一直悽慘無比的敵軍將士,這時候才敢抬起頭看那命令發出的所在,只見一個身著月白色的翩翩佳公子,正搖著紙扇翩然而來,此時此刻眾人只覺得眼前這人就是他們的大救星,一臉期盼的看著翩然而來的楊崢。
“大人,有何不妥……?”張翼道。他著實有些不解,這一萬多人,若讓他們逃回去,用不了幾日,他們就是一支精銳,既如此,還不如殺了他們,一了百了。
事實上也不怪張翼有這個心思,在古代為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同時也為了消弱對方的實力,往往會斬殺戰俘。
如戰國時期的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秦國主帥坑殺趙國四十萬將士,這在前世被人唾罵,但在當時對於秦國來說,白起這一招的確幫了秦國的大忙,要知道,在當時秦國雖起用商鞅實行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對秦國的戰略資源進行系統整合。雖然商鞅後被守舊派所殺,但其變法一直延續下來,以至秦國兵強馬壯,對列國虎視眈眈。勢力不容小視。
而如此同時,趙國也不堪示弱,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增,君臣睦、將相和,成為戰國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叫板”的國家。
這樣,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欲擊趙國,必須先佔領趙國的側翼,即當時屬於韓國的上黨地區。另一方面,韓國與秦國地形交錯,可謂秦之“心腹大患”,因此,“遠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標自然就是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下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絡。束手無策的韓國欲獻上黨以求和,而上黨軍民卻視秦為“虎狼之國”,轉而投靠趙國。上黨十七城對趙國而言卻是“燙手的山芋”:接收,等於與秦國宣戰而引火燒身;拒絕,顯然是自斷雙臂。而且,秦國的真正目標就是趙國,與其是否接收上黨沒有必然聯絡。
趙孝成王與群臣商議後,最終決定接受上黨郡。為此,趙國派出四十五萬大軍馳援,領軍人物是能攻擅守、戰功卓著的廉頗。初戰不利的廉頗開始退守,與秦軍在長平丹河對岸形成相持態勢,閉門不戰,一晃就是三年。遠道而來的秦軍久攻不下,糧草補給困難,為擺脫被動局面,遂實施範睢的反間計。
於是,第一個問題出現了:聽信讒言的趙孝成王準備撤換廉頗,竟然得到了決策層的一致透過。唯一提出不同意見的藺相如並非支援廉頗,只是不看好趙括!廉頗老將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軍以六十萬大軍進攻,趙國以四十五萬精銳防守,在冷兵器時代攻守雙方的均衡值一般為2∶1,趙軍在軍力對比上並不吃虧;而秦國國民經濟實力雄厚,戰略物資儲備充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綜合國力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支援大規模的連年戰爭。顯然,消耗戰對趙國來講絕非上策。
如此看來,廉頗持續三年的“拉鋸戰”過於保守,秦軍有生力量並沒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勞、後發制人”過於空洞。戰後,秦軍承認六十萬大軍死亡過半,主要是趙括接任後主動衝擊、搏命拼殺造成的。趙括雖然紙上談兵,但畢竟血性剛烈。
德高望重的廉頗始終沒有制訂出一個清晰、積極的戰略計劃,沒有提出徹底打敗秦軍的戰略願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沒有贏得老闆(趙王)的信任和支援。能攻擅守的廉頗何不主動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長敵軍戰線後主動出擊?或者透過側面出擊、斷敵糧草,或者從四十五萬大軍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樣實施反間計、美人計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老成持重的廉頗著實缺乏進取精神,雖不至於害己,客觀上終究誤國。更進一步,秦國志在滅趙,經過認真籌劃後舉全國之力進攻趙國,正面和側面的、正當的和不正當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