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61章:八股取天下才,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洪武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今之為時文者,豈必裂規偭矩矣乎!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本之唐人賦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衒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越往後,以這種文章出來的做官的人,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對於讀書人來說,朱洪武的八股文無疑是最要不得的,它僅從四書五經中出題科舉,如此一來,想要贏得科場上的勝利,就必須拋開一切,一心一意鑽研四書五經之中,學習聖人之言,方可科場有成,這樣讓讀書人失去了學習其他有用的東西,一日兩日到也罷了,久而久之,天下讀書人會的也只有滿嘴的聖人之言,忠君愛國可說了?“

黎利這一次與先前相比,要聽得認真得多,範文巧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大通,其中還有不少漢人的話兒,但他細細思索了一番後,還是明白了一個大概,論考試的法子,八股取仕明顯不如大唐,大宋,這種法子讀書人只誦讀聖人之言,學的也是聖人的本事,至於什麼帝王之學、治世之道、天道人極、禮樂弄政、古今治道、當世急務、經學、史學、刑罰、吏治、教化、肆武,甚至天文、地理、祭祀等都不必學會,久而久之,天下讀書人便忘記了這厲害的本事,這與讀書人而言,的確不是一個好法子,可於朝廷而言,與朱家的萬世江山而言,可是大大有利,世間沒了那些厲害的本事,讀書人天天誦讀聖人之言,滿腦子都是精忠報國,這樣的江山還能被顛覆麼,怪不得朱洪武放著唐宋的法子不用,獨創八股取士,世人都說唐人、宋人的法子好,那是他們以讀書人的眼光再看朱洪武,若站在朕的這位置來看,朱洪武此乃當今第一聰明人也!“

有了計較,黎利長長吐了口氣,道:“朕決定效仿朱洪武,以八股取仕!“

範文巧的本意偏向宋人的科舉法子,一旦這法子實行,讀書人的聲望地位莫不是要比那些武將要高一些,優越感就更不必說了,這樣一來,自己再趁機培養幾個門生故吏,日後在朝中也有些說話的分量,是以對宋代的科舉大家吹捧,卻不想皇帝聽了半天,屬意的竟是朱洪武的八股取仕,不免感到有些意外,微微楞了一下,還想在勸說什麼,卻聽得黎利擺了擺手道:“朕心意已決,範愛卿還是說說科舉具體事已吧?“

範文巧心頭雖不願,但皇帝神情堅決,他自不好多說什麼,便將這幾日議定的細節一一說了出來,最後君臣二人有彼此細細斟酌了一番,最終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舉之法。

總而言之,共分為三大塊,第一“凡命題鄉、會試第一場傳用二題,《大學》、《中庸》傳一題,論孟一題,五經各一題。第二場用策問一道;古文各段須用大道理、大制度、確有根據……。第三場詔表論各一道;第四場詩賦各一題,鄉試用七言唐律詩,會試用五言排律詩”。

第二,士子要參加鄉試,必先要透過考核。先由府、縣教訓等員決定士子是否有考核資格,並向各社、村傳送參加考核的名冊,各社、村需類開考核士子平日有無孝悌廉謹及三代祖父並無干連案件等情況,此外,還需鄉里親屬聯名保結方能參加考核。

遇鄉試之年前四月,各府由府員、教授,各縣由縣員、訓導略備四場(或三場)文體先行考覆點閱,考核後由各府、縣選優勝者名單並考覆試卷遞交學政上司(在京為祭酒、司業,在(營、鎮)省為督學(正五品)再加審查,謂之“複核”。複核中者方得入“鄉試”,但無尚無“秀才”之稱。

第三便是鄉試、會試、殿試與大明多有想象,但具體細節方面又帶著安南固有的特色,如始定三年一比,以子、卯、午、酉年為正科,凡鄉試各場設主考(二品銜)、副主考(三品銜)各一;監試(三品銜)一;監考(四品銜)一或二;提調(四品銜)、副提調(五品銜)一或二;其餘有分考、覆考、初考及舉人監察若干。安南歷朝無“貢院”之名,多稱“試場”或“試院”。

會試定以辰、戌、醜、未年開會試。會試以春月試,通常為三月,或稱“春闈”,與大明多有相似之處,應試考生,除了舉人外,在監之監生、尊生、廕生及出身秀才的教訓、講習、承辦等人需赴京由監臣查核方准入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