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71章:暴風雨來臨的前夕,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娥胸有成竹,見了皇上從容答道:“萬歲,小娥若不擊鑼鼓,咋能面君,我的冤情又咋能伸呢?”接著便把皇侄劣跡、隨從惡行一一呈述。繼而又懇切地說:“萬歲你切莫屈殺英雄,小女冤枉事小,朝廷聲譽事大啊!”劉邦聽畢,覺得言之有理,遂提“囚犯”與皇侄隨從對質,那人見抵賴不過,只好招認為誤殺。劉邦十分憤慨,厲聲吼道:“小奴才,跟隨王爺不勸其走正道,還斷送其命,誣陷他人。寡人今日親審此案,方知真情,差點錯殺英雄。來人,將小奴才拉出去斬了!”隨即將好漢釋放,讓小娥回家。百姓聞訊,無不讚頌高祖英明。

蘇小娥擊鼓鳴冤這一舉動,倒給劉邦一個啟示,為便百姓告狀,他特下聖旨,命各級官署大門必須各置一鼓一鍾,並規定鐘鼓一響,官必上堂,藉以顯示便民、德政。就這樣,擊鼓鳴冤之制一直延續了下來,其實這是尋常百姓的一種誤傳,這鼓並非漢高祖劉邦所創,自宮城外門設有公車司馬令一職,其副手為公車司馬丞,他們的職責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書或請求面見皇帝陳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訪事務的官員。在西漢時代,又設有詣闕上書制度。它是漢代提起訴訟的一種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師向中央的司法機關提出訴訟,是一種典型的越訴行為。此外,漢代吏民上書信訪的形式還有御駕前“庶行上書”、“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駕前“庶行上書”,概是後代“邀車駕”或“告御狀”這種信訪形式之源頭。自魏晉開始,設定“登聞鼓”制度,併成為歷代直訴的一種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訪活動中一項重要制度。

晉代在設有登聞鼓的同時,還繼續設定“誹謗木”,並改稱為“華表木”、“表木”。南朝設有諫鼓和謗木,聽取天下臣民的意見。北朝北魏太武帝時,宮闕左面懸登聞鼓,人有冤則擊鼓,由主管官吏公車上奏其表。在北齊時期,還正式出現了“邀車駕”這種上訪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時,阻攔皇帝的車馬申訴。這種信訪形式就一代接一代的延續了下來。歷朝歷代的皇帝無論是多麼的昏庸無道,這面鼓都會存在,只不過是鼓有官家與天價的區別。

在尋常的衙門裡,這面大鼓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這些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大鼓鼓面較大,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對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這鼓聲用於鳴冤最為合適,而天家雖不用鳴冤,但歷代皇帝也都明白,閉塞言路的後果,所以象徵性得在宮門外設定了一面大鼓,其目的是為了朝政一下傳上達,不至於自己落了一個閉目塞聽的宣告。

黎利登基後,一切仿照大明,得知漢人上古皇帝上朝聽政,有公卿正面進諫,博士朗誦讀歌,樂師規勸告誡,平民百姓的街市議論由有關官吏報告君主,史官記載天子的過失,宰臣減少天子膳食以示思過,儘管這樣,天子對這些監督仍嫌不足。所以堯設定供進諫者敲擊的鼓,舜樹立了供人們書寫意見的木柱,湯設立了監察官員,武王備用了警戒自己謹慎的搖鼓,哪怕出現細微的過失,他們都已做好了防備的措施,便有樣學樣,也讓人在宮門外設定了這面鼓,本以為憑著自己雄才偉略,有生之年,這面鼓怕是不會響起了,誰曾想,這才十幾日,鼓聲便響徹整個皇宮,不僅僅宮中的黎利聞鼓聲嚇了一大跳,就是整在拉拉扯扯的侍衛也嚇得不輕,唯獨那些剛才還嚎啕大哭的言官們一個個面露喜色。

“大人,是一個書生在擊鼓?”檢視的侍衛跑了進來大聲道。

“好大的膽子!“那老太監罵了聲,正要呵斥侍衛上前抓人,卻聽得黎丁道:”來了多少人?“

那侍衛道:“就一個人?只是……?”

“只是什麼?“黎丁為人不似那老太監老眼昏花,今日的事情,本就讓他覺得有些蹊蹺,卻見言官眼裡放光,便覺得此人未必那麼簡單,此時聽侍衛言語含糊,喝道:”只是什麼?“

那侍衛道:“擊鼓之人雖只有他一人,但門外還站著四個人?“

“那還等什麼,全都抓起來?”那老太監喝道。

黎丁道:“等一下,那跟著的四人可是官員?”

那侍衛搖了搖頭道:“不是,是,是抬棺材的?”

“棺材……?”那老太監與黎丁微微一愣,顯然有些不明所以。

那侍衛道:“那書生是讓人抬著棺材來敲鼓的?”

黎丁心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