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53章:鄉人皆惡之何如,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
只是在抨擊時政,針砭時弊時,少不了對大明的孔夫子詆譭,為了表示與鄙俗斷絕,他當眾燒燬了《論語》以及孔子編纂的《易》、《詩》、《書》、《禮》、《樂》(今佚)、《春秋》儒家經典書籍,此事在當地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duan”、“異類”,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他更加鮮明的詆譭孔夫子,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繼續下去,這番舉動引起了大明地方官員的不滿,上報朝廷,朝廷一聽那還了得,連至正先師都敢這麼詆譭,眼裡還有沒有君父,若不加以懲治那還了得,當下便派了官兒來抓他,誰知他的運氣極好,朝廷官兒到的時候,此地的民眾,不堪大明凌辱多年,竟豎起了反明的大旗,比起詆譭孔夫子,叛亂顯然要重要得多,當地官員不得不將抓捕的事情放下,應付村民叛亂一事,這算是救了他一命,按說吃一塹長一智,這些大逆不道的舉動,不該再說,可沈傲不但沒有收斂,越發覺得自己做得沒錯,旗幟更加鮮明的指責儒家是“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託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
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 。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
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明朝的儒家好生指責了一番,這番言論立即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被當做警示名言,人人背誦,人人傳唱,以不讀四書五經為榮,以焚燒儒家書籍為樂趣,人人奮勇抵抗明軍,一時讓當地大明官兒大為頭疼,若說這些到也罷了,偏生他毫不避諱,也不知從哪兒弄了那麼一篇自辯的言論,什麼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前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一時讓天下傳唱,眼看事情越老越大,再仍有這個禍端,異類活著,無疑是給大明在安南的統治,造成極大的危害,為此地方官員一番商議,決議除掉此人。
但此人聲名太大,若公開處置,對於剛剛正壓的叛亂,無疑是火上澆油,重新引起的新的叛亂,所以地方官兒一番商議,決議效仿燕子丹來一個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派武林高手刺殺沈傲。
要說那幾個大明官兒還算有些頭腦,找的人也算是靠譜,是當地一惡霸,武功倒也不小,平日裡喜好殺人防火,想來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到也不是什麼難事。
按說此事,那些官兒倒也想得沒錯,一切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這天深夜,那惡霸找到了沈傲的住所,埋伏了一天,瞅準了時機,便展開了行動。
這天深夜,沈傲正秉燭揮毫,忽覺桌前燭光一閃,猛一抬頭,只見一個渾身穿著黑色緊身短靠,手執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沈傲的腦子中念頭一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得小心對付。他微微笑著對黑衣人說: “你是誰?何故深夜前來?”
“沈傲,你不必問我何人,今天就是來取你的性命!”
“既然這樣,好吧,能否容我把這張字寫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見沈傲手執毛筆如龍飛鳳舞。心裡想:人家都說沈傲學問好,字寫得好,今天親眼看他寫字也算有緣。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於是對沈傲說:“念你是讀書人,就讓你多活一刻,把這張字寫完了吧!”話雖這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