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026章:往事不可追,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是四品知府,但走的並不是科舉,說得好聽點,他不過是劍走邊鋒而已,並不算正經出生。
大明選拔官員,一共有:科舉、薦舉、吏士三個途徑。不過一般來說,明朝最重視的是科舉這一途,而其中最重視的則是進士科。透過官員選拔,獲得官員候選人身份之後,就要面對銓選制度了。
所謂銓選制度一般分為如下幾類:部選、部推、廷推、部選,顧名思義,就是由吏部自行給予候選人以具體職務,一般來說,五品以下的京官,和四品以下的地方官,都由吏部部選出任。明代在部選中最大的創舉之一就是擎籤法,也就是抽籤。因為每次的候選人都是成百上千,而古代資訊比較落後,很難在短時間內確定誰到底應該去哪裡當什麼官,最公平的方式,就是用抽籤的方式,決定你的去向。這個制度最早在tai祖朝就開始實行,但是正式成為慣例則是神宗萬曆年間,並且一直沿用到了清代。這個創舉最大的好處,就是公正,最大的壞處,就是懶!有的人手氣不好,被分配去窮鄉僻壤當縣太爺,有的人手氣好,撿到江南某地肥缺,但是不管怎麼樣,你分配去哪裡,都跟吏部老爺的私心無關,全看你自己的爪子在那一刻搖出了哪根籤。正因為這樣,很多很多很多的候選人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以至於,宣德年曾發生過幾十個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進士集體跑到吏部門口大罵尚書是畜生的事情,而尚書的對策也很明確,帶著侍郎郎中等一干屬官,跑到門口叉著腰,跟人對罵畜生,可算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雖是如此,但官員大致來如此。
大明開國的時候,還有舉薦,監生選拔與科舉並行而用,到宣德年間,隨著科舉越來越完善,文人地位越來越高,漸漸的以科舉為重,所以文人之間升官發財,大部分還是文憑,有了相應文憑資歷才有進之階,好的文憑若是碰上了好人品,本身政務能力也不錯的話,那麼升官的速度,必然會很快,可若不是,不是不能升官,但你需要付出比正途出身的人十倍百倍的努力,還得有極高的人望和政務能力,即便是如此,官職也不會太高。
但本朝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如今江南巡撫楊崢,此人不曾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甚至連監生都不是愣是做到了今日巡撫的地位,這可算是一個奇蹟,但也可以說不算奇蹟,此人雖沒科舉,但《楊氏詞話》,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沒人敢說不好,就是年頭的那首《沁園春》氣勢磅礴,沒有十足的才華是寫不出來,所以對於此人的學識,讀書人還是服氣的,何況此人經殿試的狀元文章還是在翰林院供著,讓天下士子不時的揣摩學習,算上他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學士的頭銜,此人雖不是走的科舉之路,但經過這文章的渲染,已成功漂白,就算大明的狀元多是他的學生,誰敢說他沒學問,誰敢說自己學問就比他高,比他好了,因此,楊崢官職升得快,一方面固然是他辦事能力強,勝券在握,另一方面何嘗不是他融入了讀書人之中,可算是大明第一個另類,另一個就是況鍾了,此人七歲喪母,從小受到生活磨鍊。聰穎好學,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算是聰明早慧之人,可惜沒走好路子,永樂四年在縣令俞益手下做了一個小吏,雖也是朝廷的官員,但畢竟出身雜流,上不得檯面,所以大部分的小吏終生在**品官上轉換,且多不是正堂官,但況鐘的人生路卻讓人不得不驚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