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930章:書中自有顏如玉,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老爺子不知他弄什麼鬼,但被人問道臉上也不好不答話,冷哼了聲道:“少了四十六萬畝?”
楊崢道:“王老爺子果然好算術,比本官強多了!”
王老爺子哼了聲道:“大人過獎了,不知大人想說什麼?”
楊崢一笑道:“我想問問王老爺子,你說說看,朝廷的記錄在案的良田可不少,為何會一年比一年少呢?“
王老爺子面上一熱,這其中的貓膩他自清楚無比,大明從洪武爺的時候,就有了規定,朝有功名者可以免除一定田畝的賦稅,各府各縣也有自己優惠,比如在我們常州,中舉人可以免稅四百畝,中進士可免兩千畝,若是幸運的家裡能出一個知府,或是侍郎的什麼是,那其中優惠將會更多,四品含四品以上的,可以免除兩千畝的賦稅,若祖墳做得高,家中的官兒坐到了六部衙門,又或者能入了內閣,其優惠不言而喻了,二品可以免去一萬畝,一品兩萬畝,這數字不能不說不大,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兒在大明一點都不含糊,尋常讀書人不過幾十畝,幾百畝而已,碰上了祖墳上冒青煙的,來個千餘畝,萬餘畝的優待,他們也用不了,於是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什麼的也都順帶了,可即便是這樣,隨著官兒越做越高,種種好處還是用不完,這個時候他們便動了百姓的心思了。
事實上大明的賦稅在蘇州城已算高的,還有各種賦稅,尋常百姓根本負擔不起,為了日子過得好些,他們會沾親帶故的拖關係,將自己的田地掛在這些所謂朝廷棟樑的名下,每年給他們低於朝廷的稅收,從而達到免除自家田地的賦稅。一家這麼做,自然會引起其他人家的相仿,短短几年蘇州將近七成的田地都在地主豪門,或者王侯公孫的名義下,就是他們這些名門望族,有時候也不得不讓一些田地掛在蘇州官宦家門下,好從中獲取良田的好處?“明白固然明白,但話兒可不能說出來,頓了頓道:“大人這話兒問得好,大人身為讀書人,就該知道,我大明的王侯公孫有多少,洪武爺對他們又有多麼的寵愛,遠的不說就說洪武三年四年,洪武爺只賜給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等田六百八十五頃;洪武六年只賜給親王土田各百頃,並對賜田親定祖訓以戒之。這種事兒開了頭後面就很難控制,自永樂後,朝廷的皇室和外戚功臣都有自己的獨立經濟王國——皇莊。如成國公朱允禎在賜田外又侵地9600餘頃;外戚王源原只有27頃,後佔奪民產至2200餘頃;總計明代只是王府莊田(不含勳戚莊田和皇莊)就達二、三十萬頃之巨!你說這少去的土地去了哪兒?”
楊崢哦了聲,倒也沒否認,繼續道:“這麼說這些良田都是王侯公孫貪去了?“
王老爺子眯著雙眼道:“這個老朽不得而知,不過據老朽所知,我朝王府及功臣之家欽賜田土,畝收子粒銀三分。但實際徵收往往超過這個規定數。如山東德王府白雲湖莊田,徵租的內官旗校,就擅自改作每畝徵銀五分。
官僚和縉紳也透過各種手段兼併大量土地。如揚州地主趙穆一次就強奪民田3000餘畝作己業。特別是鄉宦,在北方,“畿內八府良田,半屬勢家”。所以朝廷的土地年年少,這與我毫無關係,我等王謝乃名門望族,一直奉公守法,豈能做出這等事情?“
楊崢又哦了聲,道:“那就奇怪了,諸位沒做,為何這本黃冊上記錄王老爺家中良田,在洪武爺的時候,不過兩萬公頃,到了永樂末年,已有十二萬,到本朝也就是在上個月,王家佔田二十四萬畝,擁有佃戶幾萬人,這是什麼緣故,莫非王家也與皇家沾親帶故,當今聖上大筆一揮,賞給了王家二十多萬畝,可據我所知,王家除了出了幾個還算不錯的生意人外,與朝廷毫無瓜葛,敢問王老爺子,您這二十萬的良田從何而來?還有謝家,賬冊上記錄不過三萬畝的良田而已,為何在洪武后,謝家的良田遍佈與蘇州數郡,足足有十五萬苗,還有蕭家,廣置良田美宅於南京、揚州,無慮數十所”。袁家,畿內八府良田,半屬勢家,這些加起來的少說有三四十萬的良田,都去那兒了呢,還有朝廷從永樂中期,就不再收取這些田地的稅收,敢問王老爺子,這些壓縮的賦稅都流到哪兒去了!煩請王老爺子給本官好好說道說道?“
王老爺子一張老臉漲得通紅,多餘的良田,少去的賦稅,那還說得清楚,既說不清楚,那還敢多說呢?
府衙外忽然變得一片沉默,剛剛還氣勢洶洶的王謝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一個幹多說一句話。
楊崢兩道利劍一般的目光一一掃過眾人,眾人被他氣勢所迫,哪還敢多看,紛紛低下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