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228章:好留餘地許相依,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制,設科之法,士自起家應童子試,必有籍,籍有儒、官、民、醫、匠之屬,分別流品,以試於郡,即不得他郡試。加之朝廷原則上不承認在原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應試,更有嚴格的“冒籍之禁”。因此,外寓人員參與科考一不能遺棄原籍,二往往要徒勞往返,去百里千里外赴考。因商人沒有戶籍,所以科舉時只能走附籍的路子科考,每年的科考為了子孫,他們不得不花大把的銀子,將自己的戶籍投充軍戶中的校尉、力士等,以此來逃避商人身份獲取相應的權利,麻煩還容易出事,非但如此,因沒有戶籍,大多數不得不戶籍落在了外地,可畢竟原籍不在此地,日後返回原籍,反遭到指責,“謂其言語不相通,面貌不相習,又無產業可考”,因此故鄉人“群以冒籍攻擊之”。不可謂不悽慘。
因種種的弊端,從永樂末年,就有不少提出建立商人戶籍問題,以便於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可這事兒卻一直無人理會,這也是廣大商人心頭一道無法抹去的痛處,平日了沒少為這事兒費神。
如今,楊崢提出“商籍”這算給了商人夢寐以求的尊嚴,比起上交商業稅,這個利益無疑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商籍,經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孫戶籍得以附於行商之省分,這樣一來,商家子孫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而廣大商人也不會因沒了戶籍而自卑,這個利益不可謂不大,以至於眾人沒回過神來。
好一會兒吳縣令才遲疑道:“給商人定下戶籍,的確足以讓他們心動,但這事兒怕是不容易辦,我朝人戶各有定籍,不得隨意變亂,大人迫於形勢,不得不為之,可朝廷未必答應?”
楊崢一笑道:“只怕未必?”說完隨手從書桌上拿起一道聖旨來,當著眾人的面緩緩打了開來。
眾人處於好奇,齊齊看了過去,但見聖旨明確表明設定商籍的指令,那一道皇帝印章十分明顯。
看罷,眾人又是驚訝,又是歡喜,吳縣令道:“大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人是早有準備啊?”況鍾笑著道。
楊崢倒也沒否認,事實上他的確早有準備,從他著手商業稅便動了這個心思,大明從洪武時商人雖多有壓制,但隨著永樂後期,天下承平,鄭和下西洋的緣故,商業得到了大發展,加上國家長期基本處於安定環境,因此生齒漸繁,戶口分合、流移,有脫籍,更有附寄籍者,全國戶籍(除民籍戶較穩定外)發生了很大變化。明初所定軍、匠諸籍,多虛尺籍,其子孫“或耕,或商,或讀,或吏,不復知有先世之業”在這種情況下,商業成為人們熱衷的選擇,因此戶口流向商者為多。
在眾多的商業之中,明代鹽商和歷代鹽商一樣,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類。但他們在財富方面獲得巨大成功以後,得到的只是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質生活,為了要光耀門庭、提高社會地位,他們尋找的唯一出路是躋身官場。於是他們熱衷於科舉,希望科舉能使商賈改變身份,併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機會,因這種努力,對於商人獲取商籍的呼聲也越來越大,楊崢相信就算沒有自己的出現,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力量壯大,這個設定遲早會走上歷史舞臺,而自己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提出了商業稅,勢必引起商人的不滿,為了平復這種不滿,最佳的法子,便是讓他們獲取更大的好處,而對於商人而言,缺的不是銀子,而是身份地位的承認,因此,勸說朝廷設定“商籍”是最佳的好處,有了商籍兩淮、兩浙的鹽商及其子弟,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同時又確保了國家對鹽稅的徵課,甚至增額,真所謂“庶商籍廣而世無遷業,賦有常經也,“商籍”既方便於商家,也有利於朝廷,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下商人可沒什麼好說的,朝廷設定了商籍,那便是承認了他們的身份,重重好處,不可言喻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給如何取捨?“松江縣令笑著道。
窗外的動靜越來越大,眾人因有了解決之法,所以少了那份緊張,因此誰也沒當一回事,彷彿門外的動靜還不夠大似的。
眼看著時候差不多了,況鍾笑道:“大人既有制勝法寶,也不必拖下去了,再鬧下去也不好看,我看這告示還是貼出去吧?”
楊崢頷了頷首道:“我正有此意,只是民情太大,本官又是這次商業稅的倡議人,這會兒出去,不被人吃了才怪呢?”
眾人一愣,隨即哈哈大笑不止。
況鍾笑著道:“大人既有顧慮,這事兒就交給卑職吧?”說完從楊崢手中接過朝廷指令,昂首挺胸走了出去。
門外的眾人在沈家的煽動下,就差衝入巡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