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831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穆宗死後,馮保在後妃的幫助下,終於取得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位,加上他原來掌管的東廠,內外大權都在他掌握之中。他又修改遺詔,使自己成為和閣員一樣接受顧命的重要人物。登基大典,馮保將萬曆小皇帝扶上寶座後,自己就站在寶座旁邊,陪著小皇帝接受滿朝文武的三拜九叩。舉朝為之震驚。
高拱決計發動攻勢,指使六科給事中,上疏揭發馮保之奸,自己則擬旨驅逐馮保。同時,他把計劃告訴了張居正,希望得到張居正的支援。張居正表面答應,暗中卻給馮保報了信。馮保扣下了所有攻擊他的奏章,同時加緊了驅逐高拱的行動。
穆宗駕崩時,高拱非常傷心。他在內閣大哭失聲:“太子才只十歲,如何治理天下!”明明是哀嘆穆宗早逝、為國擔憂的意思,馮保卻在後妃和小皇帝面前說:“高拱說了,一個十歲的小孩子,怎麼能當一國之君?”后妃聽了大驚,小皇帝也聞之色變。
第二天,兩宮及皇帝召見群臣宣佈聖旨。高拱滿以為是要驅逐馮保的,誰知被驅逐的竟然是他首輔高拱!聽完聖旨,他當時就趴在地上起不來了。張居正把他扶了起來,僱了一輛驢車,把他送回了家。
高拱黯然離京,回了老家河南新鄭。排擠掉高拱,張居正擔任了首輔。馮保意猶未盡,還想羅織罪名致高拱於死地。由於張居正的暗中維護,馮保的陰謀才未得逞。數年後,高拱死於原籍。張居正請朝廷復其官職、按照級別為他舉行葬禮,朝廷沒有答應。這其中不是沒有馮保的影子,按說高大人死也死了,這事兒也就算了,可勾結的太監的後果實在很嚴重,張大人雖憑著一己之力,推行一條鞭法,打擊了農村中的豪富勢力,取消了這部分人的賦稅減免特權,扭轉了賦稅轉嫁到小農身上的狀況,開闢了國家的賦稅之源,形成“財裕民足,四海晏然”的局面。整頓學政的措施,遏制了競奔請託以成生員的**風氣,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改革驛遞制度,煞住了官員私用驛站、飽肥私囊的**之風,為國家節省大批資金,以至“小民歡呼歌誦”。一條鞭法的推行,取消了豪紳勢宦利用優免特權逃避賦役、偷漏稅糧的特權,一律強制納稅,達到“貧民之困以紓,而豪民之兼併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功勳不可謂不不大,可張大人一死,立即就遭到了清算,而且張大人被清算除了為人生活奢侈外,最大的汙點就是勾結了太監馮保陷害了高拱。雖然萬曆六年,張大人回到故鄉把自己的父親親手給葬了,路過了高拱的故里,就專門去探望他。畢竟兩個人曾關係甚好,只是一系列的誤會,導致兩個人在政治上對立。兩個人相見,感概萬千,淚流滿面。當時高大人感概以往的事情,但是對張居正的恨,依舊耿耿於懷,於是在死前曾寫了《病榻遺言》四卷,用來記述張居正和宦官的勾結,致使自己罷官還鄉,奪得首輔的陰謀,將張居正寫成了極為險惡的人物。而言官也抓著這一點不放,愣是讓張大人身敗名裂,下場好不悽慘。這樣血一般的例子,楊崢莫不是引以為戒,就是不為自己身後顧慮,也得看看影響,大明一朝,但凡做大事的,無論是徐階、還是張居正莫不是靠著太監與功裡的聯絡,才做出一番大事,可這師徒二人下場卻有天然之別,徐階與隆慶年間,告老回鄉,回到華亭,也就是現在的上海,曾經遍邀村社紳耆,鄉親父老,宗族姻舊,鄰里故友,大規模地請過一次客。功成身退,安度晚年,舉行這樣一次見面活動,說明徐階官做得很大,不忘根本,不擺架子,不搞特殊,有與大家打成一片的意思。“徐文貞歸裡,遍召親故,一人取席間金盃藏之帽,公適見之。席將罷,主者檢器,亡其一,亟索之。公曰:‘杯在,勿覓也。’此人醉酣潦倒,杯帽俱墮,公亟轉背,命人仍置其帽中。只此一端,想見前輩之厚。”金盃自然價值不菲,但應邀而入席的親故,倘非窮到揭不開鍋,諒不至出此下策。從徐階命人將這個金盃,仍給這個鄉親放回帽子裡去,還背過臉去裝看不見,可以體會到這位長者的心態,是多麼善良了。第一,不因其人潦倒而拒邀,第二,不因其人竊物而排斥,第三,不因其人犯了這樣的錯,而不顧全他最後的一點面子,仗著這點厚黑學,落得一個正常死亡不說,就是這事兒還被清流一說再說,差點沒將徐大人吹噓成聖人了,而張大人卻慘淡無比了。在張大人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瞭張居正的失寵。不久,言宮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