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滇味文化,做男人挺好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古老的喪歌。在出殯前一天的晚上,主喪者要召集弔唁的人為死者舉行打歌活動,一般會持續一整晚。
出殯起靈時,以向空中連發三箭為號,開道的尼扒念驅鬼咒語,送喪的男子們舞弩揮刀相隨,送葬的樂隊吹奏蘆笙,8個小夥子輪流換著抬棺,在中途不停歇趕到墓地。如死者是男子,在埋葬時還要把他生前所用的砍刀、弩弓、箭袋等物品懸掛在墓室裡做隨葬品;如果是婦女,則把她生前用過的織麻工具、煮飯用具等作為隨葬品懸掛在墓內。棺材入土後,眾人立刻壘墳,並舉行打歌(又稱跳樂、跳腳、跌腳、左腳舞、三跺腳、踏歌等,是一種群眾性的舞蹈),一方面表示告慰死者,另一方面表示酬謝大家。有的地方則在墳丘上栽一些蘆草,按照當地人的說法,草要是長得很茂盛,就代表這家的後代將會發達興旺。入葬的當天晚上,親人還打著火把來上墳,以此來消解死者的孤寂。
第九章 傈僳族文化(2)
三、傈僳族馬古
口弦在傈僳語中稱“馬古”,是傈僳族的傳統器樂之一,歷史悠久,起源於我國古代的“簧”。據史籍文獻記載,從先秦到晉代,簧就是貴族使用的高雅樂器,在當時的上流社會很盛行。在公元4世紀末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簧已經非常流行了。元代以後,簧在內地逐漸失傳,但在邊疆地區仍相當流行,傈僳族人從簧中派生出了口弦。
根據材料的不同,口弦分竹製口弦和金屬口弦兩種;根據簧片數目的不同,可以分為單片弦和多片弦;根據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手指彈撥絃和用絲線抻動弦。傈僳族的口弦長15厘米,寬1厘米,一般用堅硬的楠竹片製成,即用鋒利的刀子刻薄竹片,然後在口弦的中間刻一道溝,中間放一塊簧片。簧片的首部寬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簧舌的兩側削成斜面,根部較薄,與片頭處相連。彈動片頭時,簧舌自由往復振動發音,音響低沉,音色優美動聽。
演奏口弦時,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弦柄,如果是多片弦則使它們呈扇形,把簧舌放在唇間,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撥動口弦尖端,便可以發出樂音。
演奏抻動口弦時,因為每個簧片的頂端都繫著一條線,所以演奏者要把線頭套在右手上,以手指牽拉線頭,使簧片振動發出聲音。演奏者還可以利用雙唇來增加共鳴,以口型和控制呼氣等方法變化出不同的音色。
傈僳族的口弦應用範圍很廣,人們在生產勞動、談情說愛時,都喜歡用它來表現自己的感情。在結婚、新房落成或過年過節時,人們常常演奏它來為舞蹈者伴奏。
傈僳族年輕姑娘最喜愛口弦。小夥子一旦和姑娘相戀,一定會製作一個精巧的口弦,並雕刻出帶有花紋繫有絲線的弦筒,把口弦裝進弦筒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姑娘則把它佩戴起來作裝飾。
傈僳族姑娘都能熟練地演奏口弦,她們把曲調和自己想要表現的情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演奏出美妙的口弦曲調。
四、傈僳族傳統競技
傈僳族人喜歡進行一些傳統競技活動,包括射弩、泥彈弓、溜索和“嘟噠噠”等。他們還善於射弩,在一些節日裡都要舉行射弩比賽。姑娘用糯米粑和肉當箭靶,小夥子爭著去射。誰射中了東西就歸誰,最後誰得到的東西最多誰就是勝利者。
傈僳族的泥彈弓比較有趣。彈弓用竹子製成,弦用動物的筋做成,要射的泥彈則用粘土製成。比賽時,先在15米外的地方設立一個人頭大小的“貓頭鷹”作靶子,然後用泥彈弓射擊它的眼睛。每次射十發或二十發,擊中眼睛數最多的人就是冠軍。
傈僳人稱溜索為“婁痕”,是一種古老的渡江工具,傈僳族人把它發展成為一項比賽專案。比賽時,必須把裝滑輪的溜板扣在溜索上,把溜帶從溜板孔中穿過去,並在臂部和腰部繞一圈,再把繩子系在脖子上。繫好繩子後,手握溜板,順勢下溜,一瞬間的功夫人就可以到達江的對岸。
“嘟噠噠”中的“嘟”意為“拋起”,“噠”意為“接住”,“嘟噠噠”是傈僳族群眾喜愛的一項體育競技活動。它是一種用棕葉編成的競技器材,做工考究精緻,有兩種製作方法:一種是用4片葉子編成四方的籬笆花,用它做基座,然後編織,到第六至九層時,捆紮成鬥型;另一種方法是以籬笆花為基座,留半尺長的葉子收攏捆紮成燈籠狀。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九章 傈僳族文化(3)
“嘟噠噠”競技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單挑”,在4—6米寬的場地上,兩人面對面地站立,一人連續向對方丟擲,接不住者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