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清朝興起史,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齪蓿�歡ㄒ�掄司燒�黃鵯逅悖�瘓帽鬩浴捌嘰蠛蕖筆氖Γ�鞣ッ鞴��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節“七大恨”(1)
天命三年(1618;明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天,發軍徵明,十五日攻下撫順。
“七大恨”是明滿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標誌。“七大恨”的具體內容,在明滿雙方都有記載。四月二十二日,努爾哈赤“書七大恨之言”,遣四名被俘漢人持書,進呈明帝求和。《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六十八載: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甲寅)建酋差部夷章臺等,執夷箭印文,送進擄去漢人張儒紳、張棟、楊希舜、盧國士四名進關,聲言求和。傳來申奏一紙,自稱為建國,內有七宗惱恨等語,言朝廷無故殺其祖、父;背盟發兵出關,以護北關;陽、清河漢人,出邊打礦打獵,殺其夷人;又助北關,將二十年前定的女兒,改嫁西虜;三岔、柴河、撫安諸夷,鄰邊住牧,不容收禾;過聽北關之言,道他不是;又南關被他得了,反助南關,逼說退還,後被北關搶去。及求南朝官一員、通官一員往他地,好信實赴貢罷兵,等語。
《滿文老檔·太祖》卷六載:
四月十三日,壬寅,巳時,八固山十萬兵徵明國,作書告天曰: 吾父、吾祖,於明帝邊境,不折其草,不擾其土,而彼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吾父、祖,此一恨也。雖殺我父、祖,吾仍欲修好,曾勒誓於碑曰: 無論尼堪、女真,若越帝境,見之即殺,若見而不殺,殃及於不殺之人。如此誓言,明國背之,遣兵出邊,護衛葉赫,此二恨也。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國人出邊,入女真之地侵奪,我以誓言殺其出邊之人,彼不顧前誓,責我擅殺,拘我往廣寧叩謁之使者剛古裡、方吉納,系以鐵索,挾令吾獻十人於邊上殺之,此三恨也。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致使吾已聘之女轉嫁蒙古,此四恨也。將吾數代看守帝邊居於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之女真所種田谷,不容收穫,遣兵逐之,此五恨也。聽取邊外天譴之葉赫所言,備書惡言,遣人對吾施以種種侮辱,此六恨也。哈達助葉赫,兩次來兵侵吾,吾報之往徵,天將哈達賜吾,而天賜之後,明帝又助哈達,挾令吾必送還原處,葉赫將吾所遺之哈達擄掠數次。夫天下各國互相征伐,天譴之人敗而亡,天是之人勝而存,豈有使死於鋒刃者更生既得之俘獲復還之理乎!……先因呼倫部會兵侵吾,吾始興兵,天譴呼倫而祐我。明國助天罪之葉赫,如逆天然,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妄為判斷,此七恨也。明國對吾欺凌羞辱甚多,實難忍受,故以此七大恨興兵。祝畢拜天焚表。
《明神宗實錄》和《滿文老檔》,對“七大恨”的載述,雖然詳略不一,用詞、語氣有所差異,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可以作為評論的依據。首先,對這七恨,需要做些核實工作,看看哪些是真恨,哪些並不能稱之為恨。
努爾哈赤所說第一恨,殺其父、祖,這既是事實,但又不完全準確。覺昌安、塔克世確是死於明兵之手,但一系“誤殺”,是戰亂之中誤殺,不是蓄意殺害。二則是明軍為懲掠邊“夷首”阿臺,因而出邊,攻打古勒城,並非“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父、祖。三則事後明臣即承認是誤殺,送還遺屍,給予敕書三十道,使努爾哈赤承襲祖職,為都指揮,後又以其父祖有“殉國忠”,晉為都督僉事,“長東夷”,蒙受“殊恩”,這也可算是彌補其過之舉。
第二恨為明朝違誓出邊,“護衛葉赫”,這一恨有些強詞奪理,難以成立。建州與明遼東守臣立碑刻誓,僅僅是指雙方不要越界,以免因採參伐木引起爭端,並不是規定明兵不能逾越邊境一步,不能出邊。須知,努爾哈赤管轄的建州地區,也是“天皇帝”的轄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女真各衛都督、都指揮,皆系明帝臣僕,其地皆為國土,明廷當然可以派兵進入女真地區,調解糾紛,懲治違法之人。而且,明朝為什麼要出兵邊外,援助葉赫?這一點,努爾哈赤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萬曆十九年(1591)斥責葉赫納林布祿貝勒逼其投降獻地時說: 昔我父被大明誤殺,與我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送還屍首,坐受左都督敕書,續封龍虎將軍大敕一道,每年給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汝父亦被大明所殺,其屍骸汝得收取否?《武皇帝實錄》卷一。
努爾哈赤列舉七年前納林布祿之父仰加奴,伯父卿家奴被明總兵官李成梁斬殺之事,對比自己父、祖“誤殺”後的“厚待”,來羞辱葉赫,這些固然是事實,但由此不是更清楚地表明,明朝政府並不是存心褊袒葉赫虧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