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投資最重要的事,辛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事實基礎,這一事實被髮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論,信徒們開始四處遊說。隨後這一理論帶來了短期利潤,無論是因為理論本身確有一定價值,還是僅僅因為新信徒的購買行為推高了目標資產的價格。最後會出現兩種表象:第一,存在一種獲得必然財富的方法;第二,方法的效力引發狂熱。就像沃倫·巴菲特2010年6月2日在國會上所說的那樣:“居高不下的價格就像是一劑麻醉劑,影響著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但在事後—爆裂之後—這種狂熱被稱為泡沫。
第四個造成投資者錯誤的心理因素是從眾(即使群體共識存在顯而易見的荒謬)而不是堅持己見的傾向。在《市場是怎麼失敗的》一書中,約翰·卡西迪描述了斯沃斯莫爾學院的所羅門·阿希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所做的經典心理實驗。阿希請被測試組對看到的情況作出判斷,但是在每組中只有一個人是被測試物件,其他人都是托兒。卡西迪解釋說:“這樣的設定將真正的被測試物件置於兩難境地:正如阿希所說,‘我們對他施加了兩種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覺,以及同組人一致的群體意見。’”
真正的受測物件忽略自身所見與同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顯是錯誤的。這個實驗顯示了群體的影響力,它啟發我們,應該對群體共識的正確性持保留態度。
“就像所羅門·阿希20世紀50年代視覺實驗中的參與者一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