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血灑汨羅江:長沙會戰,車水馬龍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守陣地,而是採取且戰且退的較為靈活的戰術,而日軍則開始不斷遭到伏擊。這令岡村寧次大惑不解。
岡村寧次一直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國通”,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無所不曉,特別是在軍事方面,他自認對國民黨軍隊的情況非常瞭解,就連各個派系間的關係也都瞭如指掌。自從武漢會戰結束以後,他更是潛心研究了他的主要對手——由薛嶽指揮的中國第9戰區部隊的諸方面特點。所以,對於此次作戰,岡村寧次是抱著必勝的信心的。
岡村寧次認為,武漢會戰後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已日趨下降,不堪一擊了。因此,在制定這次作戰計劃時,他的作戰課是以1個大隊(相當於1個營)等同於國民黨軍隊1個師的力量來計算戰鬥力的,而以前則通常以1個聯隊(相當於1個團)等同於國民黨軍隊1個師來計算。岡村寧次也認為,如果把自己的空中優勢和炮火優勢加在一起,1個大隊完全有把握擊敗國民黨軍隊的1個師。
從以往的作戰實踐看,國民黨的雜牌軍1個師確實很少能打敗日軍的1個大隊,但是,這次湘北正面戰場上參戰的國民黨軍隊,大部分都是中央嫡系軍隊,官兵素質和裝備等方面自然要勝過雜牌軍。這是岡村寧次沒有想到的。經過這次作戰,岡村寧次總算對國民黨中央嫡系軍隊有了新的認識。他在戰後向上級提出的《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作戰意見》中稱:“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四億民眾,也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的全部兩百萬抗日敵軍,而僅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校系統青年軍官為主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