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4章 文章,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某於上黨之時,常有文會,聚而論事,當有指點江山之言……然如今任事,方發覺之前言論,多流於空泛,不堪於用……唉……”
“國事為艱,當有革新,而論革新,不外富民、強兵、取士三項……”斐潛一邊攤開一卷答卷,上下掃著,一邊說道,“然知易行難……以富民為例,何為富,如何富,富當如何,皆為學問,若可言之,糾其根源,提綱挈領,闡述一二,亦可算是上佳之作矣……”
司馬徽把目光從桌案之上的答卷上挪到斐潛身上,微微愣了愣,然後笑道:“不知其者謂之知難,知其者謂之行難……未曾想將軍如此通明國政,當為大漢之福也……”
令狐邵起初也不太在意,也在一旁隨口說道:“我朝立國之初,亦求修養生息,富國強兵……嗯……嗯?”令狐邵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方才他說的是富“國”強兵,而斐潛之前說的是富“民”強兵!
一字之差,含義自然是天差地別!
雖然大多數時候,國和民之間大概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在某些時候,其實也有些矛盾。所謂大江大河滿了小河小溪才有水的話語,反過來其實也是正確的,小河小溪不滿,大江大河難道會有多少水?
司馬徽放下手中的書卷,捋了捋鬍鬚,思索了一番之後,倒也點著頭說道:“富國,富民……若是說破了,確實簡單……若是我朝民眾富,倉稟足,無病苦,亦無黃巾之亂矣……”
司馬徽稍稍停頓,接著說道:“我朝平先秦之亂,以黃老治國,令國民富庶,國祚得以延綿……可如今……”
司馬徽搖了搖頭,沒有繼續說下去。
片刻之後,令狐邵拿起一卷書卷,說道:“嗯……此處有一文……倒也有趣……言及我朝當下之政,乃枝強幹弱之症,可去枝饋幹,溫養生機,自然可愈……”
斐潛聽了,笑著點了點頭:“嗯,也有幾分道理,確實有趣……讓那些已成強枝之人,宛如各地諸侯,又如吾等……嗯,或許還有些皇親國戚,各地士族豪右,取其錢財以供朝廷……”
“好好,確實有趣……”司馬徽也笑了,說道,“書卷之氣重了些,未免有些不切實際……凡事凡物,均有其法,豈能肆意割奪?宛如莊禾,春耕而秋獲,未得其時,獲之何益?弱幹強枝卻然有之,欲治其弊,先有其法也……否則,便如七國舊事爾……”七國,可不是講得春秋戰國,而是講漢代七國。
斐潛轉頭看了看令狐邵,說道:“孔叔,此文可有言及具體舉措?”
令狐邵上下看了看,最後搖了搖頭說道:“詔令消藩爾……呵呵……”
“取中吧。”斐潛也是搖了搖頭。若是詔令真的如此有效,信不信漢帝劉協一天之內就可以發一百輛輜重車的詔令?
司馬徽拿著一卷書卷,捋了捋鬍鬚,說道:“此處還有一文……言通商之弊,聖人之道,乃重德行,行商之人,自私逐利,貪婪成性,毀壞風俗,實乃大害也……”
司馬徽看了斐潛一眼,繼續說道:“……當鼓勵農桑,三老教化,使得民風淳樸,方可國泰民安……”
“若無此次大比,亦不知學宮學子如此偏頗聖人之道……”斐潛放下了手中的書卷,嘆息了一聲,“聖人重德,故而聖人就不吃飯了麼?”是個華夏人,難免就有些好為人師的情緒,要不然後世那些論壇噴子也不會那麼多,斐潛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更容易引出一些思維的碰撞火花來。
“聖人提倡德行,反對自私逐利,此乃正道,無可厚非。”斐潛說道,“不過上古聖人所在之時,衣僅有葛麻,食僅為粟麥,若有肉糜,則可歌矣。然如今,錦緞衣袍,膾炙人口,孔子亦曰,食不厭精。固然為禮,亦人慾也。”
司馬徽點頭,將那一份書卷丟到了一邊,說道:“如此說來,將軍欲廣行重商之策?”
“非也……”斐潛也放下了書卷,搖了搖頭說道,“春秋至今,陶公以下,固有禍國殃民之人,亦有散財資國之輩。諸子百家之始,便有德治法治之別,亦有其辯,然兩者之間,並非互斥,而是互補。農商亦如此。若無農,商則無本,若無商,農則無源。為何抑商,多因商人流動不定,不便管理,又見多識廣,蓄養私奴,稍有不慎,便生禍端……故而不可無士、農,亦不可無工、商也……”
為何儒家一隻壓制商人,是因為商人吃了儒家的大米麼?還是儒家之人都是短視之輩,只懂得顧得眼前?
正常來說,能夠躋身朝廷,玩得通政治的人,基本上來說智商都不低,也不會幾百上千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