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5章 手段,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平陽政事堂內。
“主公,今年講武堂……嗯,集訓,已是完結……”荀諶正準備要離開,忽然想起一事,連忙說道。
“好,時間定下來,我去結訓……”斐潛立刻說道。
“唯。”荀諶也沒有覺得意外,點頭應答了下來,然後便再施一禮,便出了政事堂,處理事務去了。
講武堂,之前斐潛只是小範圍的開設,到了現在,卻成為了一種新的政策,或者說是福利,當然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斐潛自身對於軍隊的控制力。
在漢代,祭祀和軍政,永遠都是並列第一的事情,其他什麼事情都可以讓別人代勞,唯獨這兩件事情必須斐潛親歷親為。這一點,荀諶也是清楚,當然,大多數頭腦裡面有點腦筋的人也清楚。
祭祀權,代表了政治上的領袖地位。要不然怎麼在古代動不動就有什麼歃血啊,執牛耳啊,其實不就是帶頭殺牛羊割塊肉什麼的麼,但是在古代,這就意味著統領者的合法地位。就像是宗族當中,只有最為強盛的子孫一脈,才能帶頭做祭祀祖先活動一樣。
而軍權,則是祭祀權的保證。
歷朝歷代皇帝,基本上來說,如果軍權握得住,那麼也就站得穩,要是軍權旁落,那麼政權也大機率同樣是被人架空。
原先斐潛地盤小,集中度較高,有什麼事情都可以直接管理到位,斐潛也甚至可以做出一些什麼解衣推食等收買人心的舉動,親自下連隊吃個大鍋飯,拍拍普通兵卒的肩膀什麼的,讓最為基層的這些兵卒都能直接看到,感受到斐潛的關注。
但是現在不同了,北至陰山,南至漢中,斐潛如果來回跑上一趟,至少大半年過去了,因此在現實條件之下,斐潛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覆蓋到全部的軍隊,尤其是有當地的主帥將領,在某種程度之下,這些人會不斷的加深他們本人在兵卒當中的影響力,最終兵卒就會變得只知道將主,不知道徵西。
那麼收回這些人的兵權,沿用虎符系統?
或者像是許多統治者一樣,用文官或是宦官進行壓制?
其實都不是非常好的策略,畢竟在訊息不通暢的年代,就必然決定了斐潛要讓出一部分決策權給當地機構,否則定然會造成事務處理的拖沓和延誤,像什麼調動二十個五十個兵卒就要上報中央的規定,其實在制約了地方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原本可以處理的小事最終演變為大禍。
因此最終斐潛採用了後世被證明有效,且相對來說不會引起地方將軍牴觸的方案,擴大軍校,以講武堂的名義,在軍隊當中進行比賽,每天冬天的時候一次小比,三年一大比,在表彰大比優勝者的軍事長官之外,這些兵卒也就集中到斐潛這裡,進行為期一個月或是兩個月的集中培訓,然後抽一部分進入斐潛下轄的直屬,其餘大部分放回原地方。
軍校加政委,如此一來斐潛在基層兵卒當中的影響力,就不至於日漸衰減,同時在擴張初期就制定下來的策略,也保證了推行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阻礙,畢竟斐潛現在手下的幾名大將大體上都可以算是寒門出身,所以也不至於有太多的私兵,要是等到這些大將一個個成長起來,再想要做什麼動作,難免就會觸動到這些傢伙的利益了。
斐潛也不想一直用利益來考驗這些手下,一兩次可以,但是要是次數多了,難免出問題,倒不是忠心不忠心的事情,而是人之常情,要是一個下屬知道上司天天都在懷疑自己的忠誠度,動不動就挖個坑來考驗,這個下屬還能維持多少忠誠?還會有心思放到正事上面麼?
最為關鍵的是,當所有人都習慣了軍隊系統年年一小比,三年一大比之後,也就漸漸的會習慣其他系統的考試和比賽,甚至是……
考試永遠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
後世斐潛在學習階段,每一次考試的時候聽的最多的便是這一句話,但是也只有當他坐上這個位置的時候,才真真正正的明白這個道理。
………………………………
河東。
太行山餘脈。
太史慈站在一塊巨石上,俯視山谷。
因為有陰山,呂梁山脈的阻擋,所以當太行山脈伸到河東郡的這個小腳丫子就自然暖和了不少,山間已經有許多的野桃樹野梨樹綻放了花朵,點綴著谷地山坡間的蒼綠蔥蘢。
裴俊站在太史慈身後,雖然是在軍陣當中,不知道是因為裴俊自己的身體有些瘦弱,亦或是覺得鎧甲笨重失了風度,並沒有穿重甲,只是在衣袍外套了一件輕便的皮甲,連頭盔都沒戴,僅此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