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8章 漢家自坑,或俗或雅,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不能順利的在嶺南推廣,所以漢武帝隨之『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
同時,為了為鞏固和加強對南部邊疆的控制,漢代也大量遷徙內地居民入交州區域屯田戍守,協同地方郡兵,一同進行武裝震懾。
『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所以,伴隨著對嶺南的經略,漢王朝亦積極移民進行『屯戍』,以鞏固既得成果,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嶺南的幾次叛亂之中,這些實邊戍守的屯民,也協同交州刺史郡守,平復過幾次南越叛亂。
是不是很好?
確實是看起來不錯。
但是實際上呢?
這些實邊戍守的民眾,絕大多數都不是自願前來的,而是強制性的遷徙,而在遷徙過程當中,又有多少家產被剝奪,家人在途中死亡,然後好不容易熬到了地頭,又再次的面臨著雙倍的剝削,一方面要付出勞動力來進行屯田,出產糧食又多數不歸自己,然後還要服從兵役調配,時不時抽去平叛……
『如此施為,何人可承之?又如何不生怨恨?』斐潛嘆息道,『戍守之民亦為漢人,嶺南之吏不加以照撫也就罷了,還多發稅役,迫其潦倒,無可生計,焉有不生變者?然此又生新害……』
第二個導致邊境叛亂的因素,是軍士流散。
漢代王朝為了維護在邊疆的統治,或因文化衝突,或因權力之爭,或是吏治腐敗,或者因為剝削殘酷,時有地方叛亂髮生,而當地方太守刺史無法透過恩撫懷柔手段進行平復之時,甚至動用戍守在邊的郡兵力量也不濟於事,無計可施之下,便只能硬著頭皮上報中央朝堂。
而在中央朝廷還算是平穩,還有些餘力的時候,大多數都會一邊責罰這些邊境官吏,一邊派遣兵卒進行征伐,而征戰的結果。又是邊疆地區輸入了一批流散不歸的內地軍士移民……
斐潛麾下的馬延,便是度遼將軍馬援的後人。
當年馬援,便有指揮兵卒評定所謂的『二徵』之亂。就作戰而言,實際上並沒有多少的高強度的戰鬥,『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由此見,馬援平叛並未遭到多大抵抗,由交戰而損失計程車卒自然不是很多,但是因為在交趾地區溼熱天氣環境染疫身亡者,卻是數量龐大,『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
而這些兵卒之中,一些病死了,也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在回軍的時候因為生病,不能同行,最後便只能是留在了地方,流散各處。
『昔馬文淵積石為塘,達於象浦,建金標為漢南之界……』斐潛緩緩的說道,『後有岸北遺兵十餘家不得返,居壽冷岸南面,悉姓馬,自婚姻,後有二百餘戶,號曰馬流,言語飲食,皆與華夏同……』
『兵卒衛國而戰,病而不得返,然無恩賞,亦無安排,聽之任之,尤如棄帚!』斐潛拍在了桌案之上,『熱血漢兒,精忠盡責,竟得如此下場!長此以往,又何有願轉戰四方者?!以至於如玄德一般豪邁北地男兒,亦視邊疆頻皺眉!』
劉備當場汗就下來了,連忙拱手說道:『這個……備,有愧,有愧……』
斐潛擺擺手說道:『此乃人之常情,玄德不必自責。故邊疆之亂,乃病於大漢自身,非南越之蠻夷也!驅民而不撫,使卒而不恤!如此便如干柴積累,稍有煙火,便成燎原!』
為什麼邊境戰爭有時候越打越難打,起初似乎只要兩萬人便可以平叛,後來就要十萬人,二十萬人,像是西羌叛亂,前後打了三四十年,動用兵卒人馬何止百萬!
那些叛軍哪裡來的?
都是土著蠻夷麼?
漢人移民,沒安頓好,又因為漢人比較聽話,蠻夷不怎麼聽話,所以死命對於聽話的漢人進行剝削壓榨,反倒是對於時不時起來鬧事的蠻夷,象徵性的收取一些賦稅,甚至還倒貼一些什麼好處,以免自己在任的時候鬧得太過不好升遷……
結果這樣一來,導致聽話的漢人更吃虧?
遵守漢家法律的反而更倒黴?
然後真的搞出事情了,朝廷派兵平叛,流散在邊境的兵卒有了困難,又一推二五六,這個也不管,那個也不知道,甚至擺出官威來,將其哄打出去。
有了怨民,又有了懂得兵陣,上過戰場的怨兵,會發生什麼?
結果這樣還不算完,還有更為糟糕的事情。
漢王朝還嫌棄邊疆不夠亂,自己給自己挖了第三個坑……
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