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44章 有策不可用,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城頭,找到了夏侯惇的身影,拉住了韁繩,然後下了馬,沉聲說道:待罪之人見過夏侯將軍!
夏侯惇皺著眉頭,沉吟了半響,擺擺手,吩咐手下說道:放下吊橋,且吊上城來!
李典將戰馬掉頭,然後一巴掌拍在了戰馬的屁股上,戰馬吃痛,撒開了四蹄往回就跑,而李典則是緩緩的過了吊橋,然後坐入了竹筐之中,在吱吱呀呀的拉扯和磨擦聲當中,登上了陽城。
李曼成,欲為說客乎?夏侯惇大馬金刀的坐著,語氣之中頗有不善。
李典垂首道:今為罪人,何有說客?
夏侯惇停頓了片刻,然後拋掉了這個問題,也沒有說李典是否有罪,也沒有說要將李典如何處置,而是直接問道:驃騎人馬幾何?
李典也沒有糾結,幾乎是立刻回答道:近萬之數。李典也不可能完全清楚斐潛到底帶了多少人來,只不過憑藉著他自己的統領兵馬的經驗,大致估算了一個數字,雖然也還是大體上的,但是至少也給夏侯惇一個判斷的基礎資料了。
皆為騎兵?夏侯惇又追問道。
李典點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說道:名為騎兵,然……實為悍卒也,長短器械,兵甲齊備,變化多端……
夏侯惇抓在自己膝蓋上的手不由得用力了一些,細細說來!
李典說道:驃騎之兵,上馬可馳騁,下馬能結陣,立營、哨戒、採集、漁獵亦無所不不通……另有重甲長戟,利於野戰突陣,無往而不利也……
夏侯惇身軀前傾,如此說來……驃騎之下,果無輔兵?
然。李典點頭稱是。
這……雖然夏侯惇不是第一次聽聞這個事情了,但是在李典口中再一次得到了確認,依舊是覺得很不可思議,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一些什麼好。
大漢兵制依舊是有鄙視鏈條的,正兵鄙視輔兵,輔兵鄙視役夫,已經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了,所以在夏侯惇的觀念之中,甚至在很多大漢將領的理念裡面,沒有輔兵抑或是民夫勞役,這仗還能打麼?
就像是夏侯惇當下,陽城之中若是上上下下都算上,至少也有二萬五千人左右,但是其中有一半左右其實是民夫勞役,而剩下的一半之中又有一半左右是輔兵,最後那些才是經過訓練,裝備齊全的正卒,而且還因為夏侯惇這裡也算是前線,所以正卒的比例比較高一些,若是一般的郡國之中,正卒往往只有幾百,能過千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當然,天下也不是隻有斐潛這裡才有完全脫產的職業軍人,就像是夏侯惇手下,也有一千兩百左右的完全脫產的兵卒,其實就是夏侯惇的私兵,根本不從事任何的職業和勞動,每天要麼就是廝殺,要麼就是在準備廝殺,但是這樣的脫產兵卒,所有的消耗都是要將主來承擔的,一天兩天或許感覺不到什麼,可是長年累月下來,不說其他光吃喝就是一個龐大到了一般將領所無法接受的數字。
就像是後世走親戚趕上疫情的,光額外多了七八口人,就能將原本那個好客的主人給吃哭了……
所以李典所描述的情況,就像是驃騎將軍養了這麼多的個人私兵!
這簡直不可思議!
驃騎將軍哪裡來的那麼多錢?!
更可怕的是,驃騎將軍還將這些在一定意義上算是他個人的私兵,分給他手下將領去統領,這……簡直就是完全突破了夏侯惇等人的想象。對於統領兵馬的將領來說,若是借個歌姬小姐姐什麼的,簡直就不用二話,哈哈大笑揮手錶示拿去就是,若是借幾匹戰馬,咬咬牙,看在面子上也就送了,而如果說要借其手下兵馬一用,多半立刻就翻臉了……
捫心自問,若是叫夏侯惇將自己養的私兵分出去給手下,夏侯惇也是斷然不願意的,可問題是驃騎將軍偏偏就這麼做了!
夏侯惇和李典兩個人都沉默著,一時無言。
大漢王朝或是之後的一些封建王朝採用正兵輔兵的制度,並不是不知道這種制度的弊端,也不是不願意改革,而是因為生產力和政治制度的雙重製約,導致無法推行。
所有人都知道,人的體力和耐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冷兵器戰爭時期更是如此,一場戰鬥的勝敗,往往是雙方兵卒體力和意志上的比拼,所以在沒有辦法保證所有人吃飽有力氣的情況下,優先保證戰鬥力較強的,經過一定訓練懂得聽指揮的正兵的體力和耐力,讓這些正兵的體力耐力都用在刀刃上,也就成為了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舉措,所以用來解脫正兵,減輕其負擔的輔兵,甚至輔兵之下的勞役民夫,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