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81章 處處問題,處處是坑,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不見靶子後面的東西了……
斐潛微微眯起眼,旋即又笑了起來,不說這個了……原本應該舉行一個盛大一些的慶典的,但是西域那邊又出了些事情……只能是折中處理了,要顯得隆重,但是又不能太拖沓……你幫忙看看,這幾首雅樂,哪一個比較好?
漢代的鼓樂,分為三個檔次,一個是皇家專用,稱之為黃門鼓吹。這個黃門鼓吹等於就是天子專門用來宴樂群臣的時候,在一旁現場伴奏的大型樂隊,總共一百四十五人,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樂舞機構進行管理,就是黃門鼓吹署。
斐潛自然不可能用得上這麼高大上的玩意,所以便是用次一檔的雅樂。雅樂是用於郊廟祭祀、春秋饗射以及朝廷舉行的各種大型典禮儀式上的樂舞,其中樂人很多不是專職的樂師,而是讓具有一定身份的良家子來充當。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古典交響樂團,樂器雖然也有絲竹樂器,但依舊以鍾、磐為主。不過和純粹交響樂不同的是,雅樂通常都是以樂曲和舞蹈相結合進行表演。雅樂演奏之時,舞人俱進俱退,整齊劃一,聞鼓而進,擊鐃而退,文武有序,音樂和諧,氣氛莊重。
然後再次一檔,便是普通諸侯宴會,亦或是大臣私人宴會當中的樂師樂隊,稱之為俗樂。基本上等同於後世所謂的流行音樂,比如鄉村爵士啦,藍調啦等等,都是不怎麼上檔次的俗樂。樂人往往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倡優、女樂,樂器雖時有鍾、磐,但以管絃樂器為主,其舞蹈騰跳雜亂,表演輕鬆活潑。
最後民間的音樂,稱之為鼓吹樂,一般沒有鍾、磐,多數都是以排蕭、橫笛、笳、角等來進行合奏或是單獨演奏,這些很多樂器也是從胡人哪裡傳入的,所以也常常被稱之為胡樂,基本上在酒館啊街頭啊等等雜亂之所演奏,也因為樂器簡單,湊上三五個就可以演奏了,所以也常常見於軍中一般宴會的時候演奏。
吉時定了麼?黃月英問道,一邊摟著斐蓁,一邊看著桌案上的文書,大舞麼,會不會僭越了?還是用小舞罷……
定了……七月初五,說是百無禁忌,適宜加封……斐潛不由得又笑了起來,幸好青龍寺還有些餘料,要不然士元都快瘋了……怕是這一趟下來,又廋掉一個下巴……雖然說不管是趙雲還是張遼,亦或是其他的人都說不急不急,龐令君慢慢來,但是實際上麼……
那有不急的,就連龐統自己也急呢……
嗨……黃月英也是搖頭,然後點了點桌案上的文書,說道,用帗舞罷,應該比干舞更好看些……
哦?斐潛挑了挑眉毛,好看?這也行?可是我是驃騎啊……不是更應該用幹舞麼?帗舞是文舞,六十四人,其中一十六人持帗而舞,而幹舞麼,又稱兵舞,顧名思義就是屬於武舞了。
黃月英調皮的笑了笑:所謂文治武功,夫君武功這麼多了,也該文治一番了罷!
斐潛愣了一下,旋即笑了起來,點頭說道:可!那就用帗舞就是!黃月英的意思斐潛大體上也能猜的出來,所謂文治武功不過是個託詞,更多其實是黃月英希望斐潛可以稍微穩定一些,不需要繼續征戰了……
這是黃月英的一個美好的期許,所以也沒有必要爭論到底應該用文舞還是武舞,開心就成。
黃月英也是笑了,大眼睛彎彎的,然後忍不住湊過來,抱住了斐潛的一隻胳膊,就像是一隻慵懶的貓。
斐潛仰著頭,雖然現在沒有繼續和黃月英討論關於黃老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心中依舊還在盤旋著這方面的事情。
儒家的弊端,其實已經非常的明顯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孝。孝,自然是好的,可是過於強調孝,以至於弄出一個二十四孝或是三十六孝出來,就沒意思了。而且由此延伸出來對於喪葬費用的居高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漢代當下非常尖銳的矛盾。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家資一般在數萬錢至十餘萬錢之間。厚葬之風自秦開始,到漢代便是愈演愈烈。
為了能夠體面的埋葬死者而弄得傾家蕩產,而賣身為奴,而貪贓枉法,而鋌而走險者比比皆是,致使活著的人往往無法維持生活,境遇悲慘。好幾個漢代皇帝都曾針對這一弊病而提倡“薄葬送終”,甚至下詔頒令,但收效甚微。
因為這個孝,是儒家所謂仁德的根本,是對一個普通人的最基本要求,就連國家採用人才都用舉孝廉,那麼對於父母的喪葬越隆重,不就是越孝麼?
一道法令能遏制人們對孝的尊崇嗎?
正所謂物極必反,這個問題,在大漢穩定時期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