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76章 人才引進,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越往西北走,斐潛越是體會到了當初諸葛為何選擇這一條進攻路線的原因,嗯,或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已,但這個原因應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運輸。

沒有解決運輸問題之前,大規模的戰爭或者是持續時間較長的戰爭,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

消耗太大了,不僅僅是兵卒的消耗,還有運輸部隊的消耗,而這些消耗,很大程度上和戰爭無關。

斐潛坐在青泥水邊,在面前的還算是比較平順的石板上鋪開了一張厚竹紙,然後用毛筆在竹紙上勾勒著,畫出大概的行軍路線,並標註周邊的山川要點。

當然,這一張略顯的簡陋的地圖依舊是大概的記載和描繪,很多東西依舊是無法詳細的標明,但是斐潛至少懂得一些地圖的基本常識,比例尺寸什麼的相對來說比起漢代其他地圖製作者都要好很多。

至少斐潛不會在地圖上勾勒出寫意或是寫實的山水圖畫……

現在的位置,距離漢中陽平關三天。

沒錯,三天。

坐了記號的斐潛,不由得嘟囔了一句,下一次,一定要把計裡器搞一臺出來,這樣的粗略計算方式,實在是太讓人無語了。

漢代,其實早就有計裡器了,或者叫做司裡車,又稱記道車,但是這個玩意就跟很多古代黑科技一樣,最終沒有能夠廣泛的應用,逐漸便失傳了。

其實司裡車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利用齒輪機構差動的關係,但是就是這樣的技術,在漢代,甚至在漢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這樣的司裡車只是用來作為皇帝出行時“大駕鹵簿”中必不可少的儀仗之一,並沒有將其投入到實際的運用當中去,再加上除了製造者之外,沒有任何人懂得原理,一旦其中任何一個齒輪鬆動脫鉤,便算是壞了,也不懂得修復和維護,因此這樣相對來說笨重的司裡車,便在華夏特有的混沌計數面前,敗下陣來。

大概和約數,全憑感覺,橫行華夏成百上千年,直至西方機械攻上門來的時候,才明白有一個精確的計量方式有多麼的重要。

斐潛將目光投向了身側奔騰不惜的青泥水,又將抬頭眺望著遠方。

青泥水,因為兩岸顏色青翠,宛如青泥一般,故而得名。現在這個漢代,還沒有像後世一樣,一提西北,就想到荒涼和黃土,就像是眼前的青泥水,依舊是清澈的。

接下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從漢中那個小盆地出來,西出了陽平關,往西北方向,便是進入了祁山道,這一條路,相比較走秦嶺來說,真是平坦的太多了,山勢舒緩,山間有路,足夠容納軍佇列隊而行,不想是儻駱道那樣需要攀爬盤旋。

往西北走了大概一天左右的路程,便到了沮水、東渡河、西河、白河、東溝河的一處交匯之處,雖然這個地方水流很多,但是都很淺,並不適宜漕運,只能是沿著河谷步行,當然,在這樣的地方修築一個營地進行補給的話,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斐潛在這個位置,稍微標註了一下,劃了一個帶了些犄角的“回”字形,表示可以修築營寨。

沿著青泥河谷繼續繼續向西北步行約兩天的時間,便到達了這裡,沮縣。

這裡是群山環抱當中一塊難得的平地,並且有充沛的水系,一條是穿過縣城的嘉陵水,另外兩條是位於縣城西北的青泥河與西漢水。

西漢水,恐怕就是諸葛亮一生之痛了。

當年劉邦北伐項羽,韓信調兵出漢中,就是利用西漢水運輸糧草,但是到了諸葛亮的時期,這個已經成為了老黃曆,不可複製了。

西漢水發源於祁山北邊的齊壽山,原本流經沮縣,然後繼續向南,在漢中西南的陽安關與漢水匯合,故名西漢水。

所以當初韓信可以從從容容的領著十萬兵馬北上,不用太擔心糧草的問題,因為糧草這些笨重東西,可以走船運,從漢水轉運到西漢水,然後再送到這裡,進嘉陵水,在往北運輸……

就算是秦末漢初的船運技術再落後,也比人馬陸運要便捷了許多,但是到了諸葛亮的時代,卻沒有辦法了。

不知道應該說是劉邦的好運,還是說劉備沒有這個氣運,公元前的一場地震,改變了西漢水的河道,從此西漢水直接在沮縣的西北方與嘉陵江交匯,不再繼續南下流向漢水,因此也就由漢水的支流變成了嘉陵江的支流,因此原本的好好的一條天然糧草運輸通道,就這樣斷絕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如果想要轉運糧草北上,就必須先從漢中步行至沮縣,然後在縣城乘船,先沿嘉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柒合

二六五六

贅婿之無敵高手

最終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