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八二章 返平陽,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平陽城。

如今的平陽城已經似乎成為了一個高舉在並北臨汾平原北面的火炬,不管是紅彤彤的平陽城牆,還是在夜間其燃起的火把燈籠,吸引著無數的商人,流民,寒門,甚至士族子弟,如同撲火的飛蛾一般,彙集到這裡。

隨著周邊灌溉尚好的舊有平陽渠道一一的被疏通,這一塊區域農耕上的潛力迅速的被挖掘開發出來,雖然說每一塊田地之上的產出依舊是要繳納稅收和佃租,不過因為一方面有提供駑馬或是退役的戰馬等蓄力進行深耕,另外一個方面加上棗祗在這些時間內對於農耕技術上的不斷改進,畝產比起一般其他地方都來的要高出不少。

漢代的農業極其落後,落後的程度遠遠超出斐潛的想象。

大漢畝產,一般都是均畝三石上下,良田可達四石至六石,當然也有劣田,那些甚至連畝產一石都達不到。

漢畝,比後世的畝要小了不少。後世的畝是666平方米,而漢畝大概只有465平方米,面積還不到後世的畝的百分之七十。

看起來似乎是不錯,後世一些不求甚解的磚家叫獸甚至說漢代畝產能夠有兩三百斤了,雖然明明是看到了不少古代文獻上記載著糧食以斛,或鬥,或升來作為單位的,但是依舊下意識的還用後世的重量單位去換算,因此就產生了什麼漢代畝產竟然和後世民國末期差不多的感念。

那麼一兩千年的農耕進化都到哪裡去了?

但是實際上呢?

漢石,有兩種用途。一個是用在重量上,分為銖、兩、斤、鈞、石。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斤大概只有後世市斤的一半不到,差不多是兩百四十多克的樣子。

另外一個則是用在容量上,龠、合、升、鬥、斛,一斛也就等於是一石。一合等於二龠,其餘都是十進位制。

而用在糧食上的時候,多數時候是採用容量單位來進行計算。

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了後世,就連清朝民國時期,依舊還是用容量進行統計,說豐收年多收了三五斗,而不是說多收了三五斤……

因此,實際上漢代的生產力其實相當低下的。

一畝漢田,若一定要換算成為後世的重量單位來進行計算的話,一般情況下是隻是畝產一百二十斤左右,像平陽附近的區域,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是一片良田美地,在史記中亦有所記載,“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需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再加上棗祗的一直以來在農桑上的努力,現在平陽附近的農田,基本上來說可以一畝收到後世的一百八十斤左右。

就因為如此,雖然對於後世的人來說,多個幾十斤的產量能算得了什麼,但是對於現在漢代的農戶來說,就意味著他們能多出十幾斤,甚至只是多出幾斤的糧食結餘,配上野菜糠麩,又可以多吃一兩個月……

所以棗祗在平陽的身份,尤其是在周邊農戶的心目當中,甚至比斐潛還更響亮和崇高一些。

不過,這個自然是棗祗應得的,尤其是當那些農夫拿著編制的草筐,捧著一些果子或者是些許粟黍等物,來到平陽府衙之外,就為了將這些事物送給棗祗,表示一下對於棗祗的感激之情,就已經足以證明棗祗在平**備的聲望了。

在平陽,不僅是農業發達,也同樣的推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

伴隨著商貿交易越來越多,原本設在城內的用於交易的市坊已經不堪重負,便直接遷移到了城東和城西,在兩個城門外建立起龐大的東西二市。

平陽東市,由於面向河東方向,也是同樣臨近城中原本的市政、酒樓等區域,所以在平陽東市當中,一般經營的都是偏向於漢地的物品,比如種類繁多的布匹,漆器,陶器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奢侈品出售,就算是要青州的上等青鹽,揚州吳郡的極品茶磚,川中貴如黃金的錦緞,都可以見得到……

在平陽西門的市坊,則是胡人居多,自然是以胡地之物為主,除了牛羊、毛皮等物之外,還有間雜一些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也是平民百姓最常去採購置換物品的市坊。

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白天的幾個時辰已經完全滿足不了越來越龐大的商貿體系,結果在平陽東西二市上,最早出現了兩班倒的貿易模式,白天是零散交易,也是商隊大宗貨物進行磋商,討價還價達成約定的時間,而到了晚上,則是裝卸貨物清點交割的時間,因為是在城外,所以也並沒有多少擾民,倒是因此促進了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開局神奇海螺,四皇都虛心

初日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