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69章 摻雜而來的煩惱,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思也不敢做出那個意思。
但是這樣一條在後世大可以將承包商拉出去槍斃的道路,在漢代卻顯得如此的完美,甚至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原本道路表面的出現的坑窪缺口都已用粘泥填充夯實完整,在道路一側堆放著的大塊的圓石和圓柱形的重木,一看就知道是用來夯實道路地面的,而且為了使得道路在下雨天不再重蹈舊轍,不再積水,道路中央有意修建得微微隆起,高於兩側,利於排水,並且在道路最上面再鋪上一層小碎石,提高道路的耐磨度和給往來車輛提供更多的摩擦力……
充滿了工程美感的,象徵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道路,無疑就是最佳的語言,同樣也彰顯出整個並北,斐潛管轄之下的整體經濟實力。
並北這一塊地,真的已經是變得如此富庶了?
斐潛這個年輕的徵西將軍,竟然有如此大的本事?
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又是如何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的?
眾人不由得都轉頭望向佇列當中的三『色』旗幟,望向在那三『色』旗幟下的那個人影,心中盤旋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同樣在盤算著一些其他新生出來的想法……
這一條路,原本就是秦直道。只不過秦朝之後,便逐漸的荒廢,沒有了維護和修整之後,道路就漸漸的退化成為了雕陰之前山道的那副模樣,被雜草和灌木漸漸的侵蝕,原本的土基也漸漸的剝落,變成了坑坑窪窪的普通山間土路。
原本雕陰這邊,是沒有修復道路的。只不過因為雕陰這裡,因為關中的關係,地理位置越發的重要起來,往來傳遞的訊息時效『性』也在日益的提升,所以便從北屈那邊的那條路開始,沿著原本舊有的土路重新進行翻修和整理。
因為時間上和生產科技水平的關係,新型道路的延伸速度還是比較慢的,要想真正通往雕陰,甚至是沿著雕陰再往下,恐怕不光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還要花費鉅額的人力物力,所以現在暫時只是像南延伸了一截而已。
在道路的一側遠處,是跟著道路而進的一個勞役營地,在營地的後面可以依稀的看到堆放得高高的各種修葺道路的物資。一直運輸物資的小車隊似乎剛好抵達了這個勞役的營地,因此一群衣衫襤褸的勞役正在監工的調配之下正在搬運這車隊運送過來的一些東西。
勞役無疑是最為困苦的,也是整個社會最為底層一部分人。他們負擔著最為沉重的體力勞動,卻只能獲取與他們付出根本就不相符的一點點的吃食。
而這些勞役顯然已經是服役了一段時間了,雖然距離較遠,但是也看得出來這些勞役已經是精疲力盡,搖搖晃晃的孱弱不堪,身上的衣物也同樣破破爛爛,在山嵐的吹動之下,甚至還『露』出了一部分同樣是骯髒無比的肢體……
這是在封建社會很常見的一個情形,在相對來說生產力較為低下的整體社會環境當中,只有透過大量的人力勞動,才能建設一些相應的工程,並且勞役這個事情,也是屬於封建領主的一項權利,只要是封建領主覺得需要的,自然就會徵集勞役進行建設,而這樣的制度,也一直持續到了後世……
當然,受限於山川、土質、距離、安全、勞動效率等等原因,大規模的征伐勞役其實也是一種對於領地之內正常農業活動的一種損害,所以絕大多數計程車族子弟也都潛意識的認為減少勞役,鼓勵農桑是一種德政。
相反的,眼下大量的勞役的情形,似乎展示出斐潛治理的一個巨大的問題……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官吏隊員當中有一個青年,見到了此情此景,不由得哦『吟』出聲。
此言一出,頓時引人有些側目。
詩經是漢代每個士族子弟的必修課,因此當年輕人一念出此段齊風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都知道這段話在講一些什麼,因此不約而同的都偷偷瞄了一眼佇列當中的徵西將軍的大旗,然後下意識的從那個青年人身旁不『露』痕跡的扯開了半步,拉出一段不近不遠的距離。
年輕人,總是充滿活力的,當然這樣的活力有時候是好事情,有時候就未必了……
“……嗯,不其侯家風治學令人羨慕啊……學識淵博,有難得能夠悲天憫人,真是青年才俊啊……”一名官吏悄聲和另外一人說道。
“哦?為何有此說法?”另一人有些不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