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22章 正奇之間,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趙雲的真實想法,不過片刻之後便繼續說道:“子龍可知夾谷之會?”
趙雲愣了一下,然後皺著眉頭在腦海當中搜尋著。
荀諶也不著急,也不催促,只是慢慢走著,然後也在注意觀察著趙雲的表情。
趙雲走著走著忽然停了下來,說道:“可是定公十年於夾谷,齊魯之會?”
荀諶點點頭,說道:“子龍知曉此事,便是極好了……其中犁彌有言,孔丘知禮而無勇,不知子龍以為然否?”
說孔子知禮而無勇,是犁彌和齊侯說的。不過呢,孔子並沒有像犁彌所說的那樣,反倒是在夾谷會盟當中展現出了他的勇氣和禮節,折服了齊侯……
當然,這個是左傳當中這樣寫的。
不過呢,看書最忌諱的就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而不能融會貫通,夾谷之會並非單獨的一件事情,也不是隔離出來的一個片段,而是一個時代。
孔子真的是靠嘴皮子折服了齊侯麼?
呵呵。
真要這樣理解,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真正要理解這個事情,卻還需要知道當時的中原戰局的變化,齊國和晉國的恩怨,以及前後齊國的幾次對外戰爭和外交。
荀諶看著趙雲,眼神當中除了有些期待,還有一些玩味。
趙雲其實知道,荀諶所說的未必就是隻有這一個事件,問的也未必是一個答案,至少趙雲就想到了好多前後關聯的事情……
比如孔子和齊侯、魯侯之間的關係……
比如孔子當時新任了魯國大司寇……
比如那個時候的投降了齊國的萊人……
比如方才徵西將軍所說的要和鮮卑所謂的“和談”……
比如自己和黑山……
趙雲低著頭,手裡捏著虎符,感受著虎符的重量,遲疑了片刻才說道:“……荀東曹之意……是知禮方勇?”
荀諶微微的笑了,然後既沒有表達說趙雲說的對,也沒有表示他說的錯,而是說道:“不愧是君侯誇獎‘禮勇’雙全的子龍啊……呵呵……”
說完,荀諶便向前而行,並沒有繼續說這個事情了。
趙雲腳步停頓了一下,然後扭頭看向了斐潛的大帳,沉默了那麼一個瞬間,才邁出步伐跟上了荀諶……
………………………………
拓跋郭落拿著木牘,上下打量,心中也很矛盾。
其實拓跋郭落他並不是沒有想到這是漢人的計策,也不是沒有推斷出匈奴人也不太可能和漢人有什麼特別的約定……
但是鮮卑斥候帶回來的木牘上面“如約而行”四字又要做什麼解釋?
什麼約定?
約定的什麼內容?
當然,現在如果去詢問匈奴人的話,肯定是問不出什麼來的,也會矢口否認有和漢人作什麼約定,但如果萬一真的有什麼約定呢?
這一次漢軍大部隊前來,對於側後繞襲的鮮卑王庭的部隊來說自然就是好事了,但是對於自己,就等於是有較大的風險了,這個大營,側面的陰山營寨一直解決不掉,又要面臨著漢兵大部隊的威脅,這樣的局面,確實是比較難辦。
他也暗地裡派人詢問過那克里真的族人,對於其中的一些事情當然知曉了一點,雖然那克里真沒有完全講實話,但是匈奴人當時確實是在和漢人交戰當中已經不支,這個到是真實的事情,因此雖然那克里真最後表現得有些懦弱,但是說起來麼,也不算是什麼重大的失誤……
如果那克里真拋棄的是鮮卑族人,那就另當別論了,反正拓跋郭落也就是把匈奴人當狗使喚,但是也沒有說會將自己家裡面的兩條狗提升到和自己一樣的所謂戰友的地位上,因此,那克里真的這個事情,拓跋郭落也就暫時不想揭穿,在眾人之前也沒有做出任何的表示,暫時自己暗中先記下就是了。
那麼對於匈奴人,全數殺了?
倒是一了百了,也是免除了所謂可能的後患,然而這樣做難免會大傷士氣。不論何時何刻,朝著自己友軍或者是自己族人下刀子,都是一種令人沮喪的事情。
並且對於不明情況的其他部落會怎麼看?
這一次糾集部隊,漠北草原上也有來一些小部落的人,還有一些是之前因為檀石槐大王的威名而伏拜歸順的,雖然也稱為鮮卑人沒有錯,然而實際上和出身遼黑長白的正統東胡鮮卑人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絡。
所以一旦自己將這些匈奴人殺了,雖然當下確實是省事不少,不過卻有不少的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