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10章 大論閉幕,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近長安的吃瓜群眾,可是要樂瘋了,不僅是青龍寺要舉行所謂的閉幕儀式,還有聽聞驃騎將軍要對手下將領進行論功行賞,甚至還有聽聞說還有俘虜要送去天子處獻虜,簡直就是一波接著一波,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青龍寺大論,從秋末一直持續到了初春,沸沸揚揚,進行了許多話題,也討論了很多經文,最吸引人的莫過是三個論點,一個是求真求正,一個是仲尼不聖,剩下的一個則是一開始還沒有多少人注意,但是到後面卻越發的熱烈起來的句讀之論……

本來麼,讀書是一個從想象到文字,然後在從文字到想象的一個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就像是有人看見大喬小喬這四個字,便想起日式無慘的四條雪白大腿一樣,也有人會想起亂世佳人,悲慘世界等等,不一而同。這都很正常,畢竟個人的認知不同。可偏偏有所謂文無第一的思想作祟,讓一部分人以為自己所想到的,才是最正確的,然後就批駁那些有著不同想法的,詆譭謾罵,無所不用其極,非要逼著旁人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這就未免有些過分了。

漢代之前,或者說在歷史上句讀沒有流行起來之前,經文的解讀,都是一個非常有技巧的事情,或許同樣一句話,就代表了七八個,甚至是十幾個意思,句讀斷在什麼地方,也是個人說了算,也常常會因為各自句讀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流派,一度出現過在朝廷取士的時候,故意賄賂主考官,讓其採用某個流派的句讀模式,以此來增加在考試當中取中的自家子弟人數。

而蔡琰的句讀之論剛開始提出來的時候,最初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重視,畢竟能參加青龍寺大論的人員,不管是有參與大論的,或者只是旁聽者,都至少懂得一些基礎的句讀方法,知道要句讀要斷在何處,因此,句讀之論一開始確實是沒有像求真求正、仲尼不聖這兩個論點來得震撼。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句讀慢慢的就彰顯出其重要性來了……

就像前面所說的,個人讀同一本經文,有可能因為句讀的不一樣,導致瞭解讀的不同,然後在相互爭論的時候,突然發現牛頭對不上馬嘴,然後便不由得審查其原本的問題,又延伸到了誰的句讀方式才是正確的問題上面來。

隨著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眾人才發現一個統一的經文句讀標準,是多麼的重要,甚至比起求真求正、仲尼不聖都來得更貼近自身,畢竟求真求正是理念上的,仲尼不聖也距離遙遠,唯有句讀這個事情關係到了自身將如何正確的解讀經文,所以到了後期,就經常看見有一些人會為了某句經文到底應該如何句讀,爭論得面紅耳赤。

各執一詞的時候,往往就需要一個仲裁方,而最先提出句讀的蔡琰,無形當中就成為一個最好的仲裁者。一來蔡琰和來參加青龍寺大論的這些河洛的,河東的,太原的,關中的,漢中的,以及一小部分荊州計程車族子弟都沒有什麼太多的私人交往,所以採用的都是比較公正的態度,也比較能讓人信服,第二個方面麼,蔡琰自身攜帶的圖書館技能加持,引經據典不要太容易,常常稍微有一些不服氣的苗頭,就被如山如海的各項經文舉例給淹沒了,在龐大的資料沖刷之下,任何反抗都是徒勞……

而最先被蔡琰用資料流沖刷的這些人,其中又有一部分人在那種怎麼能只有我吃苦頭,怎麼也要拖一兩個墊背的思想之下,又拖來更多的人去承受一番蔡琰式的舉例說明的洗禮……

慢慢的,蔡琰這個句讀之師的名頭就被預設下來了,很多人乾脆到了後面,甚至將自己對於經文上的一些疑惑也都拿來詢問蔡琰,請蔡琰指正。原本對於蔡琰略有微詞的人,也漸漸管住了自己的嘴巴,然後調轉過來稱讚蔡琰不愧是蔡邕之後,大家風範,經學傳家云云。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起初不被人看好,卻在不經意之間攪動了風雲。

就像是青龍寺大論本身。

當斐潛表示要舉辦這樣一個聚會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以之為然,甚至還有人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畢竟一個驃騎將軍,將心思放在軍事打仗上面就好了,參和經文的事情,不就像是一個歌唱家去辦畫展,一個看無慘漫畫的去書法大賞一樣麼?

完全就是不怎麼搭在一起的,可就是這樣一個覺得不想當廚子就不是一個好將軍的斐潛,還真將青龍寺大論給辦得有模有樣,甚至在結束的時候,還有人覺得意猶未盡。

不過麼,聽聞驃騎將軍說要準備每四年召開一次,這倒也行,多少有些盼頭。

為什麼是四年呢?

斐潛都還沒有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開局神奇海螺,四皇都虛心

初日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