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44章 金銀外交,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和人之間似乎確實是有相性的,有些人似乎和誰都談得來,唯獨只和某某人談不來,又有人只和某個人談得來,其他任何人都談不來。
莫名其妙之中,似乎也有著冥冥天意。
許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許攸大體上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或許是因為說話太直接,或許是因為貪婪太功利,又或是什麼其他的原因,許多人為了表示自身的清白無瑕,也不願意和許攸太過於接近,致使自己沾染上什麼銅臭的味道。
不過許攸對於這個事情,基本上毫不在乎。在許攸的觀念裡面,旁人對於他的評價有幾個五銖錢的作用?嗯,對了,現在都是徵西銅錢了……
劣幣驅逐良幣的前提是,劣幣和良幣必須同時在市場內流通,然後也同樣作為商品一般等價物來使用,具備同樣的結算功能,然後劣幣就會逐漸的驅逐良幣,導致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劣幣……
但是有個詞叫做物極必反。
當劣幣大規模的泛濫,導致市場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的時候,不管是官府還是民眾,都亟待著一種改革和變化,來讓商品經濟重新恢復活力。因此當董卓大規模的鑄造劣質五銖錢,然後在斐潛的帶頭之下,各地諸侯忍不住都投入了印錢大業之中後,經濟市場就被劣質的五銖錢完全摧毀了。
五銖錢,鑄造工藝其實並不複雜,防偽功能更是幾乎等於沒有。想想看也是,大漢王朝成立了三四百年,然後使用了三四百年的貨幣,沒有任何重大改版,還指望著各地諸侯能夠老實巴交的不鑽空子?
誰也不是傻子,再加上又都處於需要龐大開銷的時間點上,鑄造劣質五銖錢掠奪民間財富,就成為了各地諸侯之間都心知肚明,秘而不宣,但是又廣而皆知的秘密。
在這樣的情況下,五銖錢的價值迅速的跌到了冰點,有大堆的人要用,卻沒有人願意收,就像是後世買一包草紙要帶一袋子的紙幣一樣,毫無價值可言,市面上也就漸漸的如同一潭死水一樣,許多貨物無法流通,有的或許還可以儲存,有的便只能是看著一天天的腐壞……
在這樣的情況下,徵西將軍斐潛因為龐大的商隊流通性,帶來了新的替代貨幣,用竹紙製造的交子,暫時性的成為了新的信用貨幣單位,反正許多大宗貨物都是和商隊進行交易,所以接納交子作為一般等價物也並非完全不可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隨著徵西地盤的擴大,交子在體制上過於超前,不論是儲存性還是使用性,都有些限制,因此徵西將軍斐潛又推出了新的貨幣系統,藉著交子在前期的鋪墊,各地商賈也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更加讓人覺得放心的金銀銅三級金屬貨幣。
就像是一個國家發展久了,通貨膨脹總是避免不了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面值總是越來越大一樣,大漢王朝三四百年,民間早就需要一種超過銅錢價值體系的貨幣,但是以往的漢代官員,只懂得一股腦的製造什麼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的銅錢,除了增加劇烈通貨膨脹和讓各地諸侯大撈一筆之外,並沒有任何的作用。
嗯,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些古代經濟學家未必不懂要使用金銀,但是為了能夠保持一個隨時可以收割一波韭菜的手段,所以……
不管怎麼說,現在徵西的金銀銅幣,剛好是適應了市場的需求,又符合漢代人民一貫以來的價值習慣,因此比交子更加的受歡迎,因為重量之上也算是不足量的貨幣,再加上精良的壓制工藝,導致仿製的成本很高,一時之間就算是有心仿造,也不太容易仿製得出來。
再加上五銖錢的前車之鑑,許多商戶都學乖了,但凡是劣質貨幣一律拒收,這樣也無形當中幫助了徵西錢幣的流通鋪廣,甚至在冀州等士族豪右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成了氣候,成了一種習慣,想要改,都不容易了。
大漢經濟,分為兩個大區,一個山東,一個山西。山西自然是以關中弘農之地為主,而山東則是冀州兗州豫州為重,然後山西那一片就不說了,山東這一塊因為兗州豫州這一段時間都在征戰,冀州又因為和公孫瓚交戰,也沒有騰出手來管貨幣這個事情,而豫州一側的荊州,有算是半個徵西老家,對於徵西貨幣也欣然接受,導致等到冀州士族豪右才想著過兩天再處理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商戶都接受了徵西貨幣。
然後一些聰明的人,比如像是許攸這樣的,就發現了徵西金銀銅貨幣之間的利潤差價,便迫不及待的開始進行原始的金融貨幣投資起來,用銅幣去換金銀幣,然後再用金銀幣再冀州等地方換銅幣,雖然一年之內只能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