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92章 不依!不依?,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協也自然借了這個機會了解到了當下許縣之內的一些情況。
特喵的,還真的敢說!
劉協的毛都炸了,心中新仇舊恨一起湧動上來。
……荀彧微微低頭,陛下……可能有所誤會……今年上計,欠缺頗多……
欠缺?這是何意?劉協臉頰都有些漲紅起來,大聲問道,上上之年,多有災害,上年秋收,不是所獲頗豐麼?何來欠缺之言?
雖然說劉協並沒有管理上計的相關事情,但在年終之時,九卿和太常,還有大司農當中的奏章裡面或多或少的都有提及一些相關的事項,雖然並沒有涉及什麼具體的數值,也不會有具體的數值,但是至少都提及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去年的收成整體上來說不錯,應該算是一個豐收之年。
既然各地可以算是風調雨順,那麼財賦收成怎麼又會有所欠缺呢?
這受到了災害的年份,財賦上計有所欠缺,而現在豐收了,竟然也是欠缺,這種事情真不能多想,一想多了,就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寒而慄。
荀彧低頭說道,自陛下東遷以來,政治清寧,治郡喜安,大將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亦是得擴疆土,掌控七州,各地財賦,亦是年年略增,喜訊頻頻,大漢往日繁華盛景……
劉協伸手在桌案上拍了一下,打斷了荀彧的話,朕問愛卿,到底是什麼欠缺?!
陛下……荀彧依舊是低著頭,災年……谷少,而這豐年麼,谷賤啊……
谷……谷賤?劉協歪著頭,充滿了不可思議的表情,這……這谷價低,不是好事情麼?
劉協難以置信的盯著荀彧,荀愛卿,當年董賊焚燒雒陽,百里無人煙,朕與百官蜷縮於殘垣斷壁之下,荒郊野林之中覓食,谷粟一斗,直千錢,便還有價無市!不得已,三公九卿皆樵採於野,瓦甄石釜之中,以野菜樹根果腹!
遷許縣以來,朕三番五令,減免田賦,賑濟災民,開渠復墾,鼓勵農桑,親扶耕犁……又有大將軍設屯田所,收攏流民耕作於內……如此種種,便是為了不再重蹈舊轍,免九卿吃食之苦!亦免朕……朕……牛骨之辱……劉協咬著牙說道,如今……如今倒是豐收了,反倒是什麼欠缺了?欠缺何處?又是如何欠缺的?荀愛卿,不妨細細說來!
荀彧既然說了欠缺的由頭,當然也就想好了要怎麼回答,當下就不慌不忙的說道:陛下有所不知……這谷價太賤,亦是傷農啊……
荀彧微微嘆了一口氣,微臣原本進殿求見陛下,亦是為了此事……
在劉協的觀念當中,不管是之前漢靈帝告訴他的,亦或是這些大臣們天天唸叨的,都是說本朝立國、強國之本就是農耕!
農耕就是一切!
農耕高於一切!
如果農夫受到了嚴重傷害,國亂之日也就不遠了。
因此一聽說谷價太低嚴重傷害了農夫,劉協的神情就立時變得極其凝重起來。
荀彧微微抬頭,看了看劉協,然後重新低下頭來,輕聲的解釋起來。昔日晁公有言,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如今行水利灌溉田畝之法,既得渠溉,則鹽滷下溼,填淤加肥,故可得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在漢代大部分人的認知當中,一般來說,一畝地的收成大概是二到三石。一戶平均人數約為五口,如果是種地百畝,並不計其它的額外收入,每年約收糧食是二三百石。
有了新的堆肥術和灌溉法之後,可以增產,尤其是使得原本因為缺水而導致糧食歉收的田畝獲得高產,從二到三石,提升到九到十石,也就是荀彧後面所言高田五倍,下田十倍。當然這裡荀彧的高田是按照二石,下田是按照一石來算的。
在這些收成當中,因為漢代食物體系當中缺乏油脂,因此碳水化合物成為最為主要的消耗品,導致每個人的食量都很大,尤其是武將……
因此對於農夫來說,不光是要應付自家人的吃食,還要用這些農作物來上繳田租和算賦,要僱人代役。各地郡縣的勞役種類多多少少,有些農家人力不足,為了不誤耕作,只好以每人若干錢的代價僱人代役。
這樣一來,農家一年的收成就所剩無幾,甚至沒有剩餘。
然後,更為關鍵的地方就來了,除了耕田當中的莊禾之外,其他所有的商品,包括並且不限於種子、耕畜、農具、衣服、鹽鐵等,都是莊園主,亦或是其他計程車族子弟,地方豪強把控的,而這些專案,有時候即便是農夫農婦如何節省,都省不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