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26章 風力水力畜力,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幕天而坐,以石當席,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誰不想讓自己腿腳舒服些,菊花好過點?
現在自然沒有必要一定要跟著老習慣走了。
供奉墨子,是打破一些習慣。
改動教舍,也是同樣打破一些習慣。
而這樣的習慣,更多的像是一個圈子,一種禁錮。
一點點來。
在左右兩個教舍大院之後,繞往後方,便是辦公區域和教職員工的宿舍。同時還有各種小規模的實踐工房
一邊是木,金,陶土。
另外一邊則是絲,布,紡織。
冶金等需要用火的,自然是在另外之處。
此類工房,還是放置於外吧斐潛指著那些工房說道,雖說院內設工房,往來方便,但是多有隱患。明火好防,但是燭火難御這些,除了伙房柴房等等,空餘之處就修建個小些的庭院池亭什麼的,也便於平日教授博士聚會休閒
這一點改動,黃承彥到沒有遲疑,便是點頭應下,然後還表示要代替那些教授博士大工匠感謝斐潛的安排。畢竟如此一來,後院幾乎就是舒適之地了,待遇指數直線上升。
斐潛擺擺手,然後就將模型放到了一旁,詢問起黃承彥關於一些器械的改進的事情來。
斐潛來找黃承彥,其實來看這個新工學院的模型倒是次要的,種子也是隨手佈置的,主要還是為了機器。
其中最為緊要的,就是針對於棉花的機器。
棉花的產量在逐漸的擴大,這就使得斐潛必須有相應的機器來增加生產的效率。原先或許可以抽調其他紡織的人力,但是抽調多了,就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織物的生產。
這是一個矛盾,斐潛必須解決的矛盾。
華夏有麻,大漢當下大多數的布,不是棉布,而是麻布。
麻不等於綿,不能通用。
綿也同樣不等於絲。
但是又有相同之處,就是這些原材料,都不是直接可以用的,都需要處理,然後變成線,最後才能成為成品。
絲綢和麻布的原料是蠶繭和亞麻,但不能直接就用,蠶繭要經過繅絲,才能變成用來紡綢的生絲;而亞麻也需要浸泡破碎,捻在一起紡成線或紗,這樣才能用來織成布。而繅絲需要繅絲機,紡紗則是要紡紗機。
同樣,要將棉花經過杆、彈等工序處理過之後,變成紗線來的機器,就是紡棉機。
斐潛知道,後世有一種紡紗機,是黃道婆發明的三錠紡車,可同時紡三根紗,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可是遺憾的是,斐潛只是知道其名字,並不知曉其工藝。
雖然說黃承彥和黃道婆都姓黃,但是並不能一樣。就像是都姓馬,一個是馬某,一個是馬某某,關注度立刻天差地別一樣。
現在擺在斐潛面前的,就是各種織物的器械模型。
從絲綢到棉花,都有。
只不過屬於棉花行列的器械,相對來說比較少。
棉花對於大漢來說是新生事物,從零開始培訓學徒到老手,顯然不現實也不經濟,所斐潛需要擴大棉花棉布的生產,就必須抽調其他織物的工匠或是老手,也就是當下斐潛必然的選擇。
同樣的,其他織物產業雖然說紡織原理相近,轉移到棉花方面上會省一些事。但是其他織物產業之中,想要培養出一個老手,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所以,這就是當下的困境。
因為在秦漢,大部分的紡紗繅絲等工序即便是有機械的參與,也很多是需要手工去完成的,和後世那種按一個電鈕什麼都不用管了的完全不同。
除非能夠改進其他織物產業的器械,亦或是發明一種適應棉花的機器。
就拿發展得比較不錯的繅絲來說,當下最為先進的繅絲機器,就是手搖繅車。
機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重複的穩定性。
最開始的時候,繅車最初大概只是簡單的h型木頭架子,只是單純的用來纏繞而已。
後來在戰國時期,改進成轆轤式的繅絲軖。繅絲軖就基本上有手搖繅車的雛形了。大體上是用竹製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輻互動連線,中貫以軸,使用時放在繅釜上面,用時直接拔動使之不斷迴轉,將繅釜中引出的絲條,直接纏繞在軖框上。
秦漢以後,成形的手搖繅車才出現。
這是一套在後世看來非常簡陋的器械,甚至可以說很不方便的模式,可是即便是如此,也在大漢當下算是最為先進的生產工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