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4章 涼州之兵,南郡之援,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尹奉坐在馬背之上,目光掃過不遠之處的難民荒村。
尹奉是涼州人。
涼州人的血,並不是涼的。
涼州也叫做雍州,涼州這個名稱,正式出現的時候是在西漢元朔三年,漢武帝改雍州為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領河西諸地,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
從涼州設立開始,以及隨後的管轄範圍來看,其實涼州一直以來,都是處於大漢王朝的防禦前沿,肩負著從西南北三個方向防禦遊牧民族,拱衛關中的責任,而關中地區則是兩漢的腹心之地,是絕對不容有失的。
即便是如此,涼州人和大漢中原之人,依舊是格格不入。相互之間的關係很差,尤其是在董卓之後,更是如此。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驃騎將軍斐潛收服了西涼之後,才顯得有些回溫。原因並不複雜,由於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的涼州政策演變,造成了涼州人與朝廷和漢朝其他地方嚴重缺乏互信和相互尊重,以至於涼州人對於中原漢人懷有深深的疑慮和戒心。
尹奉出聲在涼州,從小的時候開始,雖然同樣也是地方大戶,但不像是冀州豫州一帶一樣,生活安穩,富庶順心,血和火的事情,常有發生。
尹奉有四個叔伯,但是沒有一個是活到了天年的……
是為了大漢的勳爵麼?
或許。但是死去的四個叔伯,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了什麼,甚至連一句口頭上的嘉獎都沒有,可即便是如此,當有胡人作亂的時候,叔伯們依舊提上了戰刀,走上了戰場。
不是因為尹奉的叔伯就有多麼高的覺悟,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他們不抗爭,就沒有其他人抗爭了。
迫於財政上的巨大壓力,大漢朝廷內部一再有人提議收縮防線,放棄涼州,將邊民內遷,雖然由於出身於涼州的官員的極力反對,沒有大張旗鼓的進行,但實際上大漢朝堂卻不斷的,悄悄的削減邊境駐軍的規模,收縮防線,同時鼓勵邊民內遷。
甚至一些地方郡縣,為了所謂的政績,採用強制手段,抓人燒房等等,逼迫涼州人遷徙,於是乎有人高呼,地無邊,無邊亡國。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
可是大漢王朝的中央官吏,依舊充耳不聞,反正自己在任期間不出問題就成,至於以後的事情,是以後的官員的問題。
原本尹奉以為,涼州已經沒有希望了,直至三色旗幟在那一天,出現在了涼州的土地上……
涼州人最為期盼的事情出現了,不再是什麼狗屁不通的,只想著撈取政績,收刮地皮,然後帶著金銀回去的山東之人擔任涼州地方官員了,統管涼州隴右一帶的,是出身武威的賈詡。
或許對於其他地方而言,這種事情算不上什麼,可是對於涼州等一帶的這些涼州人而言,聽聞了這樣的訊息,幾乎都是要落下淚來……
涼州人只是希望能有一個懂涼州人的處境,理解涼州人的苦難的官吏,即便是這個官吏什麼都不做,也比那些天天只是想著怎麼撈錢,怎麼設卡收費,怎麼從大戶小家當中收取賦稅的傢伙要強上百倍!
賈詡做的顯然更好。除了像是興修水利,修整道路,開墾耕田,養殖種植等等農桑之事外,賈詡還舉薦了不少涼州本土人,像是尹奉,梁寬,趙衡等等。
對於賈詡所舉薦之人,驃騎將軍來者不拒,雖然並沒有一來就授予什麼高位,但是對於涼州人來說,只要有一視同仁四字就足矣!
尹奉也不是一開始就統領千軍,擔任什麼統兵大將的,現在的他,只不過是一個斥候隊率而已。當然,作為驃騎之下,最為精銳的部隊,也不是一般人能進得去的。
之前尹奉就帶著人走過一遍的河洛,但是那個時候大多數的注意力都在一些可以潛藏兵馬的山川溝壑之中,對於這樣的難民聚集點,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這一次,尹奉再度接到了偵查的命令,並且要求是全面細緻……
眼前這樣的荒村,在河洛區域有很多,甚至可以說在雒陽城周邊,幾乎都是。這些村莊原本也是不錯的位置,有田有水,宜耕宜居,因此這些難民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停留,也是人之常情。
作為雒陽令的楊修,並沒有像是驃騎將軍一樣對於這些難民進行管理,一方面是相對來說其財力物力不足,另外一個方面恐怕也是擔心有收買人心之嫌。當然,這些難民質量太差,讓人不感興趣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基本上處於一個比較放任的狀態,只要這些難民不鬧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