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12章 小農經濟,不破不立,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農經濟好不好?
這是一個很難以直接評說的問題。就像是小孩的世界之中多數就是要麼好,要麼壞,但是在成人的世界之中,卻很難說確定的黑白,更多的只有灰色一樣。
斐潛作為一個穿越者,常常就會想自己這樣的身份,究竟能夠給華夏帶來一些什麼?是打打打,殺殺殺,然後每打下一塊新地盤,就搞一個美女獎賞一下自己?亦或是什麼都不做,自己就當做是一個吉祥物裱得高高的過一生?
戰爭並不是三國的一切,視殺人搶東西搶女人為最大的幸福最爽的事情,是大多數胡人的猴子腦袋裡面僅存的慾望,斐潛是一個後世的現代人,難不成回到了漢末三國就反而變成了猴子?
所以斐潛當下,反而比在後世,考慮還得更多,更為深刻。
既然比漢代的人更有宏觀上視角的優勢,為何還要落入簡單的打殺之中呢?
斐潛看著龐統和諸葛亮。
這兩個人,在三國演義裡面被稱為龍鳳之才,自然是智慧了得,但是畢竟少了千年的思想沉澱,在某些問題上沒有斐潛視野開闊和深遠,不是龐統和諸葛亮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笨,而是原本資訊積累上面的差距。
龐統和諸葛亮就像是提著燈籠的瞎子,努力再摸索未來的道路,而斐潛則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毫不費力就看清了歷史的輪廓……
在龐統和諸葛亮還在考慮農耕的時候,斐潛就已經意識到,當下的危機,也可以說其實是一個機會。
華夏之所以選擇了農耕道路,這和華夏上古時期的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有直接的關係。
在上古部落生活的時代,華夏處於氣候溫暖溼潤、森林草原較多的自然環境之中,這種自然環境,使釆集勞動比狩獵容易獲取食物,並且野生的粟、黍、稻等植物種籽,已經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食物需求。因此華夏民族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確定要走上了農耕的道路。
起初的農桑,或者說農業的概念,是比較廣泛的,但是在華夏封建王朝之中,農桑的範圍卻越來越狹窄,專指糧食種植,就連研究如何讓糧食增產,有時候都會被批判是奇巧淫技,更不用說其他事項了。
重視農耕,在華夏百姓身上壓上第一塊石頭的,是商鞅。
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明確地提出興農為治國之本的思想。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明君慎觀三者,則國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故聖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窮詐。兩者偏用,則境內之民壹。民壹,則農,農則樸,樸則安居而惡出……
五民啊……
殘酷麼?殘酷。有用麼?有用。正是因為有用,所以後面就一直用,就沒想過要創新。能用就好了,費力費那心幹什麼?
民壹則樸,安居惡出,後來就演化成為了君治人,人治地,地生谷,谷安邦。在這四者關係之中,只要使民務農,即能得谷,進而安邦富國。這種認識,也正反映了統治者以農為本思想的實質,也是小農經濟思想長久不衰的根本。
沒錯,重點就是這個小農經濟的思想。
於是乎,統治者就漸漸的從重民,轉向了重地。
故而,各地豪強爭奪田地,而輕黎民……斐潛緩緩說道,蓋因天下貨財所積,則時時有水火盜賊之憂。至珍異之物,尤易招尤速禍。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積,則不能高枕而臥。獨有田產,不憂水火,不憂盜賊。
雖有強暴之人,不能競奪尺寸;雖有萬鈞之力,亦不能負之以趨。千萬頃可以值萬金之產,不勞一人守護。即有兵燹離亂,背井去鄉,事定歸來,室廬畜聚,一無可問。獨此一塊土,張姓者仍屬張,李姓者仍屬李,芟英墾闢,仍為殷實之家……
那麼在這樣的思想下,這一塊土上的人,還能得到重視麼?
人死光了沒事,田還在就成,固步自封也就成為了習慣。
大漢之初,七國之亂,視之宛如郡國之爭,實乃割地自封之害也……斐潛看了看二人,緩緩的說道,七國之內,賦稅歸於地方,鹽鐵錢幣皆由自出,名為屬國,與別國何異?
如今之局,各地大姓,大建塢堡,宛視之如自守,實則納佃戶,挾民夫,所產所出,皆歸其中,鹽鐵兵刃,皆不他求,若有良機,便是侵吞他處,劫掠地方,此番種種,又與春秋亂戰有何分別?
斐潛說完,龐統和諸葛亮皆默然。
在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是適應時代需求的。大力推動小農經濟的秦國得以國民鞏固,並且秦朝每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