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35章 新舊錢幣,新舊戰爭,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百年間穀物價格也只增長了 3.5 倍,摺合年均通脹0.6%……
當然,最瞎搞的就是大萌王朝,死命印刷,導致大萌寶鈔一開始就註定是比廢紙都不如,擦屁股都嫌硬。元朝那麼糊塗的,都懂得一年印刷量需要控制,大概維持在20萬錠,一個沒控制住印了150萬錠,然後逼出了朱重八,結果豬頭八上臺,大萌竟然一年印515萬錠,洪武二十三年,中央銀行的練家子們更是直接把發行量提升到了1500萬錠……
董賊之時,以惡錢橫行……說起當年的事情,斐潛多少有些感嘆,在這個環節上,其實他也是幕後小黑手,只不過斐潛是向士族世家伸出去,而士族世家則是加在了民眾身上而已。
嚴格上來說,斐潛當時並沒有跟著鑄造惡錢,只是低收高賣,在貨幣價值高的時候借出貨幣,然後採購商品,然後等貨幣價值暴跌的時候,再以貨幣結算,賺取差價而已,雖說有些趁火打劫的嫌疑,但還是屬於商業範疇。
董卓要鑄惡錢,不是因為董卓喜歡惡錢,而是當時龐大的軍費和財政開支,加上董卓將大量的貨幣自己私藏,不拿出來進行流通,使得朝堂上沒有銅可以鑄錢來支付相應的費用,以至於不得不開始鑄造重量更輕或成色更低的錢幣,用它們支付官員和士兵的俸祿薪水。
而董卓這樣的行為,則是掀開了大規模盜版鑄幣的序幕。
因為很簡單,小規模的仿製,其實是不怎麼賺錢的,而且因為仿製錢幣上為了牟利,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即便是文盲的民間黔首也能發覺的,所以小規模的偽幣其實並不容易流通,也不可能給偽造者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只有當朝堂公然製造大規模惡錢,並且以強制命令推行的時候,才是偽造鑄幣的絕佳時機!
所以實際上,當時董卓鑄造出現的惡錢,數量並不是最多的,而隨之而來山東士族的所謂民間盜鑄,才是真正導致五銖錢貨幣體系崩壞的根本原因。
表現在物價通貨膨脹上,古代和後世的就有所不同,古代大多是梯形,有一個平臺期,而後世是斜坡,一路往下滾。
因為在古代,除非是中央朝堂有預謀的事先積攢大量舊幣,短時間內迅速熔鑄成新幣投入市場,否則所謂的那些民眾,就有充分時間置備私鑄工具,與中央朝堂爭奪鑄幣利潤。可是中央朝堂之所以濫鑄,往往是迫於財政壓力,如果國家府庫中已存有大量舊幣,哪裡還用濫鑄呢?
所以,大多數選擇濫鑄的中央朝堂,是無力與民間的盜鑄者賽跑的,也搶不到多少鑄幣利潤。這也解釋了古代的幣值變化的梯形特徵,在古代鑄幣經濟中,除非中央朝堂短視到極點,否則不會輕啟濫鑄,而一旦啟動了濫鑄,盜鑄就如火上澆油,造成急速通脹。
那麼以律法來治理有沒有用呢?
有用,但是擋不住滾滾而來的鋌而走險者……
《漢書》中記載,王莽時期每壹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莽以私鑄錢死……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舉吿,與同罪……犯者俞眾,及五人相坐皆沒入,郡國檻車鐵鎖,傳送長安鍾官,愁苦死者什六七。
故而,以收舊幣,可絕私鑄盜鑄之弊,亦可衡銅皿銅器之價也。斐潛總結道。當然,其實回收舊幣還有其他的附加功效……
荀攸對於高深的經濟理論,自然是似懂非懂,但是他也猜出斐潛的一些潛在的用意,大概是指向了士族大姓方向,所以表示出了回收也是需要花費和成本的,但是既然斐潛堅持,荀攸也不會反對。
荀攸在心中感嘆,君明者,為臣者,自然不敢墮……斐潛這樣的君主,太過於精明瞭,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其實回收錢幣,斐潛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刺激經濟。
華夏有古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有笑話說,有人將錢幣種到土裡,祈求生得更多的錢財,但是可笑的是,在古代,當有的人這樣做的時候,的確是可以獲得大量的利益。
因為錢荒。
華夏封建王朝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錢荒。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需要更多更大量的錢財錢幣的時候,結果中央朝堂提供不出那麼多的錢幣,不得不開始鑄造一些低質量輕重量的錢幣來應急的時候,這些民間種錢幣的傢伙,就會蜂擁而起,從地裡挖出銅器銀瓜,然後和中央朝堂搶奪鑄幣利潤。
即便是不論私鑄盜鑄的問題,這些士族大戶,一代又一代的人將錢財累積起來,融化成為銅銀瓜果,然後埋到自家地下,無形當中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