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87章 不太一樣的選擇,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想要對外擴張。
相反,因為邊疆苦寒,生活困難,所以在封建王朝時期,一旦邊疆的勢力膨脹起來,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一定會在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之下,反過來侵蝕中原地帶。
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是華夏老祖宗就懂得的道理,可是基尼指數依舊在每個封建王朝中,瘋狂上漲!
劉曄點出了這個問題。
驃騎軍是在大漢的邊疆,在那些被中原鄙視的地區裡面成長起來,制定的策略也是偏向於那些之前被壓迫的被遺忘的民眾,所以就像是趙雲在幽州這裡救治這些受災民眾一樣,很快就會得到支援和響應。
可是……
冀州沒受災。
那些在大漢三四百年,至少在劉秀定都雒陽之後,就開始抱著手冷眼旁觀邊疆衰敗的大小地主階級,以及享受了士族優待盤踞官僚府衙機構之中的那些人,會願意接受驃騎的制度?
劉曄見趙雲沉默,也沒有等趙雲回答的意思,繼續說道:『自驃騎立於關中,投驃騎之人,多寒門也。鄭公北海多輾轉,水鏡荊州長流離,皆不納於中原是也。非其不良,乃如災中之民,得溫飽足矣!然冀豫如何?若使之失溫飽,則恨也。若欲足之,則幽並怨也。以將軍之智,自可分辨。』
劉曄雖然說得不是很明確,也沒有提煉出一個準確的表達方式,但是無疑是點出了當下關中和山東最大的一個矛盾,也就是生產體系和生產關係的迥異!
後世有人表示晉唐之時,才有士族門閥,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衍生發展的階段,不能單獨的擷取其中一段,或者一個時間點來代表全部。沒錯,晉唐時期,士族門閥確實是最強最有代表性,可是追查其根源,卻是在大漢年間,尤其是在東漢時期內誕生的……
東漢時期,土地兼併出現大小地主,同時因為書籍難得,經學基本在門戶內流傳。或者說是圈子也行,也就是師生關係,或者稱之為師門。
大小地主階級壟斷了生產資料,禁錮了知識的傳播,而治國理政,又是需要這兩個方面的事物,所以也就等同於壟斷了官僚官位。
在大漢時期,出現全家老小全當官,一個家族霸佔一個地區,新生兒出生就算工齡領取福利等等,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隨著這些士族鄉紳,大小地主逐漸壯大,自然在朝堂上為本階級代言,爭取更多的利益,到了漢靈帝時期,這些人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官有官,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還要朝廷幹什麼?
漢靈帝想要管,已經管不了了。
趙雲顯然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所以趙雲依舊是沉默著,皺著眉頭。
『驃騎之下,有荊襄之人,也有潁川之後,』劉曄緩緩的說道,『驃騎據關中之時,荊襄潁川之人,可通力合作,蓋於關中而言,荊襄潁川,皆為外敵也。然若驃騎入中原……何者外,何者內?荊襄求於荊襄之處,潁川拜於潁川之時,又於當下大漢中原,山東之地,門戶之間相互傾軋,有何異之?』
趙雲皺眉說道,『山東之人若是如此不知道理,便是去莠存良,又是有何不可?』
劉曄坦然說道:『山東之輩,此時此刻,多類六博也。若言良莠,則是未必。六博六籌,博籌可分良莠乎?潁川之士,於丞相之下,謀於丞相,歸驃騎之所,策獻驃騎,謀策可言上下,然以此行論良莠,豈不謬哉?』
任何一個階層滿足溫飽之後,必然會尋求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權柄。
這是一種必然。
因為人類社會只要還有剝削的存在,還有榨取剩餘價值的體制,那麼必然就會有這種問題。
士族世家,豪強門閥,從大漢的骨血當中成長起來,並且品嚐到了壟斷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甜美滋味,又怎麼可能輕言放棄?
劉曄的意思很簡單,能和驃騎協作的那些士族子弟,不是因為他們就完全百分百的支援驃騎的制度,而是他們的家族在分散押注,就像是六博上的籌碼。
門閥豪強之間也競爭激烈,比如之前將寶押在了袁氏身上的那些家族……
壓中了,盆滿缽滿,壓不中,傾家蕩產。
這是士族子弟和諸侯利益一致的地方,所以劉曄表示現在驃騎軍中政治和諧,各派系相互合作,那是因為正是在收益高的時候,就像是當年袁紹不也是天下楷模?
『丞相如今之頹,非丞相之不能,乃丞相之所能也。』劉曄微微搖了搖頭,『若丞相之不能,分權於郡縣,便是天下頌讚!而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