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53章戰場外的謀劃,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笑哈哈的在一旁拍巴掌鼓勵,打得好,打得妙!

現在斐潛和曹操,如果也是如此一般,又是誰會在一旁拍巴掌鼓勁?

敵人未必都在外部啊!

在華夏古代封建社會的權力結構中,中央集權與地方豪強的博弈始終存在。

三國時期,又是極為特殊的一段時間,皇權衰微、門閥崛起、土地兼併加劇,整個天下動盪不安,可這種動盪,又是實現根本性變革的最好時機。

當然,想要實現這種變革,就要超越傳統權謀之術,構建系統性的制度,重建整個政治框架……

斐潛在關中,已經算是在土地制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具備革命性的突破。

首先就是『耕者有其田』。

這是一個從上古就有政治家明白的道理,可是依舊免不了在實行的過程當中被私慾所玷汙。在民眾意識無法提升到極高的層面之前,保持自耕農的數量,無疑就是穩定整個社會的基礎。

當孟子提出恆心恆產的理論時,或許只是為了勸告執政者別太貪婪,多少給民眾百姓留下一點吃食,但是這一點無疑是有一定的指導發展意義在內的。

恆產不一定是耕作的田畝,也可以是其他較為穩定的產業,當民眾擁有這些可以長期依靠的物質基礎時,才會產生維護社會秩序的自覺性。這與馬大鬍子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論斷形成跨越時空的思想呼應。

孟子並非單純強調財產佔有,而是提出了一個標準,就是可以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這樣民眾就會安定,社會和國家就能得到發展。

是不是很簡單?

可就是有人做不到。

當然也不排除有『無恆產而有恆心』的仁人志士,這些脫離趣味的人,顯然超越了那些『有恆產而無恆心』的投機者,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照亮黑暗,指引道路的閃亮明燈。

斐潛在關中,推行推行『軍功爵田』與『流民屯田』的雙軌制,將戰爭當中出現的無主荒地授予退伍士兵與流民,建立出一套獨立於士族的自耕農經濟單元,從而擺脫了原本關中和河東士族的禁錮。

而對於自耕農來說,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抵抗風險能力太差。可以說從古至今,底層的民眾對於風險的抗性,無限的趨近於零。任何一場災害,病痛,甚至一點點的小事故,都可能會導致自耕農不得不賤賣自己唯一的產業,求得一時的生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土地兼併,或者叫做『資產重組』就難以避免,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明顯。

因此斐潛在關中設立了類似於『常平倉』的機構,透過統一的糧食儲備系統實施土地典當贖買,在自耕農有需要的時候代替原本的鄉紳私人借貸,也是逐步瓦解莊園經濟的一種手段。

但是同樣的,這手段並不保險,也不能保證在發展到了一定時期,這個原本面向困苦家庭的貸款,變成了只是『錦上添花』的富人的額外生財之道。畢竟從官方低息貸款拿到錢,然後加息貸給第三方賺取差價,也不是什麼稀奇的操作。

僅僅是這樣,也並不足以改變山東的經濟體制,扭轉構陷了三四百年的奈頭樂。

斐潛還在關中建立了新的貨幣財政體系,扭轉了原本『五銖錢——糧本位』的架構體系,開始採用更加複雜的金銀銅貴重金屬貨幣,將貨幣的發行權收回中央,也就自然而然的削弱地方豪強的經濟操縱能力,同時建立了『大漠』、『西域』、『雪區』、『交趾』四條對外貿易路線,在構建出物流網路,拓展商道的同時,也擴充套件了道路交通,重新塑造了國家所控制的戰略物資流通渠道的經濟命脈。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指向了政治權利的再分配,也就是為了在大漢當下建造出一個新型治理架構。

斐潛所推行的『四三二一』政治管理系統,原本就是繞過郡縣直接構建中央直達基層的治理體系,但是這種垂直管理系統有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問題,就是『人』。就像是在後世,若是沒有大學生擴招,也喊不出什麼大學生村官來。

斐潛現在雖然有守山學宮,有青龍寺,但是隻能勉強在關中河東之地夠用,而山東之處人口密集,需要的這些官吏數量至少是關中的十倍!

而且為了保證官吏不會長期待在一個地方,大機率會出現官紳勾結的情況,就必須實行『流官和任期迴避責任制』,不僅是地方官員不得在本籍五百里內任職,而且還要儘可能的切斷其與士族的利益紐帶。

這樣就更缺人。

等等這些事項,都是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