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七八章 雲遊,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之主……”
按照葛易的說法,現在漢代這個時間的道家,其實是採納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墨家的一部分思想,再加上名家和法家的一部分內容的集大成者!
真的有這麼的牛?
道教論孝義,講仁德,這個和儒家並無差別,而且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也是同樣的在多部道家經典裡面有提及,比如在《太平經》不僅有天人合一的說法,甚至還有“天地君父師”的倫理體系……
說得斐潛有些發愣,一直還都以為這些內容是董仲舒先提出來的……
這麼說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的基礎來自於道家?
還有這個“天地君父師”不就是後來被儒家捧上天的“天地君親師”世俗倫理規範麼?
聽著葛易的講述,斐潛腦袋裡面的疑問越來越多,在這個漢代,儒家的地位,或者是儒家的這些在後世立足的根基,到底是如何得來?
道家、法家、甚至墨家、名家、這些教派現在又是如何狀態?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盛開,百家爭鳴的時代,難道僅僅是隔了一個秦朝就衰敗得不見蹤跡了麼?
斐潛的心中就像是被持續加熱的水,越來越多的疑問就像是氣泡一樣咕嘟嘟的從內心的深處一點點的冒了上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