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暮歲回首看人生,猜火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偉人都是先知先覺,他們往往走在別人的前面,與人群是不相容的。待到人們感知他們的真理時,生命已不容他們存在。所以歷來統治者得到眼前的利益,革命者則得到未來的芳名。而世上有雕成英雄的石塊,也有湮滅海底的珍珠。幸運的石頭只有幾塊,倒黴的珍珠卻是無數。

古往今來,文人多蹉跎,屈原投江自盡,司馬遷慘遭腐刑,杜甫潦倒一生,白居易放逐千里,五柳先生則隱居山林。凡此種種,可見世上原來就不公平,只有那些無愛於人類的奸詐小人在飛黃騰達。(待續)

一、人生初始——天真美好(4)

1955年7月,我初中畢業。當時班上有個保送生名額,論成績和各方面的條件,班主任極力推薦我。但因為我有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符號,最後還是被校方否決了。後來憑藉招生考試,我仍然順利地再次走進了一中。

升上高中,意味著離大學不遠,也知道自己已經長大,我開始有了理想和目標。此時,在學校裡,我仍是順風順水,受到老師的讚賞和同學的羨慕。那年我光榮加入青年團,透過勞衛制二級考查,還擔任班級體育委員,我的一篇小說在全校作文競賽中,跟高二、高三老大哥同臺比拼,竟獲得二等獎。那一學年結束,我是屈指可數的幾位“三等甲學生”之一,老師和同學對我仍然是刮目相看。呈現在我面前的依舊是美好遠大的未來。尤其在我讀高一、高二這兩年時間裡,我有幸得到班主任孫鯤化老師的教誨,他同時又是我們的生物老師。他的智慧和教書育人的巧妙更是令我終身難忘。

還在我讀初中時,就常聽高年級的同學談到孫鯤化老師善“抓題”,每年高考的生物題,十有八、九被他“猜”中。難怪一中每年報考醫農科的學生十分踴躍。還說孫鯤化老師特“怪”,給學生評分,從不給一百分,最高只能得九十九分。理由是滿分等於到頂,難道就沒有不懂得?無形中讓你對知識有一種永不滿足的鞭策,不能不說是“老謀深算”。同樣,他也從不給學生記零分。理由是學生上他的課,不可能一無所獲。這真是“通情達理”,充滿自信。也許基於這種“怪”,學生背地裡總直呼他的大名“孫鯤化”,卻又毫無戲虐的意思,而是更加尊敬和親近。叫“孫老師”的有許多人,凡姓孫的教師皆然,唯獨“孫鯤化”才是他的專利。

當我有幸直接聆聽他的教誨時,才知道“孫鯤化”三個字確實名不虛傳。上他的課特別輕鬆愉快,不會有一種令人厭倦的感覺。有時他一進教室會“東拉西扯”,捧個標本,指指點點,說長論短,偶而摻雜幾句俏皮話,讓你忍俊不禁;或指著掛圖,“談天說地”,問這問那,讓你目不暇接。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按當時凱洛夫教學五環節衡量,這根本不象“上課”。可是回家開啟課本瞧瞧,會驚喜地發現,老師講的全在書本上,印象特別深刻。難怪學生常說“生物課好學”,而不說“孫老師教學好” ,是有道理的。說一位老師“教學好”,可能指他在課堂上才氣橫溢,頗有教者風度,但未必學生都“學得好”。而能讓學生覺得這門學科“好學”,就不光是要“教得好”,還必須善於將學科知識化為學生易懂又能掌握的東西,應該說是一種更高的藝術。

孫老師在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方面也有一套與眾不同的道理。有一次,他竟考查我們“阿姆斯特丹乳牛有多高?多重?乳房直徑多少?”我一看題目就傻眼,但很不服氣,認為這是“偏題”,反問老師,為什麼不考種牛是怎樣培育成功?有哪些優點?我認為這才是重點。孫鯤化老師高高的額頭閃著亮光,眯細著眼睛瞪著我似在深思,然後不緊不慢地對我說:“科學從來是重視資料的。凡教科書上有的,都是重點,是專家們經過反覆討論研究才編進去的,字字千鈞呀!”

孫老師的教誨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銘。從此我養成了認真讀書的習慣,不光對文科教材,連數理化課本也一一細讀,不敢妄抓“重點”。尤其是數學,覺得數學家編課本,對數字可能毫不吝惜,使用文字卻特別小氣。所以別人是“做”數學,我更喜歡“讀”數學,裡面的公式、法則、定律我可以倒背如流。這算不算一條經驗,我不敢肯定。但孫鯤化老師的啟發,我永遠記住了。這是一位良師不光善於教學,更會育人的所在。此外,孫鯤化老師有不少口頭禪,如“各有千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年常在學生中作為戲語留傳,卻不究其深意。直到離開學校以後,進入社會,細加咀嚼,才覺得頗具生活哲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一段難忘的回憶,我曾經在母校出版的《校友報》上發表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