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定極限後,城市區內距離增大,通勤成本及旅行時間提高,工資和土地價格上漲,城市的擁擠和各種汙染出現,造成聚集不經濟。至此,資本、勞動力、住戶和廠商不再遷入,中心城市的成長速度則逐步減緩,甚至低於次級中心的成長速度。因此,空間成長的差距將縮小,趨於空間均衡成長。
4。 薛普文的區域產業結構…空間結構協同演化過程理論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核心是城鎮,城鎮的主體是包括工業、服務業在內的各種產業,產業的分佈特徵直接影響到城鎮體系的結構狀態。因此,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分析應當以部門結構分析為基礎,從不同階段部門結構的發展特徵來分析部門的空間分佈,進而推斷城鎮體系的變化規律。據此,薛普文(1988)提出了與部門結構演變相對應的區域空間結構演進四階段模式。243
(1)低水平的均衡階段…以經濟活動分散孤立、小地域範圍內封閉式迴圈為特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代表了準封閉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期,區域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是經濟主體,非基本部門佔有絕對優勢,為本地服務的商業、地方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地方小型製造業等也有所發展。它們的規模有限,僅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構成內部封閉迴圈的空間單元,影響範圍狹小。在城鎮體系中,各級城鎮規模較小、等級均衡、職能單一、相對封閉,僅以上、下等級城鎮之間的行政、商業以及其他服務性活動的聯絡為主,同級城鎮之間缺乏聯絡,無職能分工,形成均衡、穩定的低水平城鎮體系。
(2)極核發展階段…以極核發展為特徵的空間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產業部門開始形成和發展,但受區域經濟基礎薄弱的制約,基本部門以水平發展為主,集中發展的這些基本部門,聚集在極核點地帶,形成區域發展的極核,極核點在集聚效應下不斷吸引基本部門較大規模的集聚。這一時期區域空間結構已從上一階段的低水平均衡狀態演變為極核城鎮發展較快的非均衡體系,基本部門在空間集聚發展,促使較高等級城市發展迅速,形成區域經濟發展中心,較低等級城鎮變化不大,城鎮之間的聯絡仍以不同等級的縱向聯絡為主。
(3)擴散階段…以極核城市(地帶)向外擴散為特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區域經濟發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礎,基本部門開始向縱深發展,層次更為豐富,原有的水平發展模式被垂直髮展模式所取代。不同層次的活動在空間分佈上發生變化,極核城市不斷湧現出新的更高層次的經濟活動,原有的已經喪失經濟優勢的經濟活動開始向較低等級城鎮擴散,區域內出現了空間經濟轉移,極核城市與其輻射範圍內的城鎮之間聯絡密切,進而形成了由極核城市向較低等級城鎮逐步擴散發展的非穩定的城鎮體系。
(4)高水平的均衡階段…以網路化、均衡化、多中心為特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區域社會經濟已比較發達,區域內新的基本部門不斷湧現,社會經濟形成了多樣化、多層次的基本部門體系,產業結構呈現出多種類、非積聚、網路狀交錯分佈狀態。經濟結構的多樣化、多層次促使各城鎮開始在職能上進行分工,打破過去單一部門結構所造成的同級城鎮的經濟結構相似性較大和互不關聯的局面,促成同級城市和不同等級城市之間相互聯絡的網路,各級城鎮的經濟結構變得複雜穩定,城鎮體系向均衡化發展。此時,區域內多種較高等級的經濟活動在空間分佈上出現分異,往往不是集中於單一中心城市,而是分別分佈於多個城市,使這些城市具有某些較高等級的經濟職能,提高它們在城鎮體系中的地位,出現多中心的結構。總括而言,這一階段空間結構演化成為以一個綜合性中心城市或者數個功能分異、互補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大中小城市之間交錯聯絡的均衡網路。
第五節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機制理論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是社會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投影,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水平。同時,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又透過複雜的反饋機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係和機理是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機制。
一、區位勢能機制244
區位勢能指在特定區域內由於自然條件、資源分佈、交通方式、人口狀況、技術經濟水平、人為政策優惠等因素在不同地點的組合所形成的差別程度。這種差別程度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一般來說,影響區位勢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條件勢能。由於自然因素的區域差異所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潛力的不同。②自然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