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93),144如圖4。1所示。在此類區域產業結構模式中,主導產業是區域產業的組織核心,輔助產業和基礎性產業依據與主導產業的經濟技術聯絡,彼此連線,形成聯絡緊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或制約的產業系統(李小建等,1999、2006),145如圖4。2所示。
由於產業功能分類法能較好地體現區域勞動地域分工的要求,能體現區域內各產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相互間聯絡的密切程度,因此它是區域產業經濟分析中常用的一種區域產業結構分類法,是進行區域產業結構配置規劃的一種理想工具。
二、區域產業結構評價和分析
(一)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評價
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不僅取決於區域內部條件,而且也受區域外部環境的影響。區域內部條件是決定區域產業結構的內因,區域外部環境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外因(杜肯堂等,2004)。146決定區域產業結構的內部條件包括:區域自然資源狀況、人力資源狀況、資金供給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原有產業基礎和生產傳統等。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外部環境包括:社會消費(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需求、國家產業佈局規劃和產業政策、區域間經濟聯絡與區際分工、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等。
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總體而言,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評價涉及六大方面(周起業等,1989;劉再興等,1993;李小建等,1999,2006;郝壽義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47
1。 已形成的區域產業結構同區域資源結構是否相適應,能否有效地發揮區域要素稟賦優勢
所謂資源結構即生產要素結構,是指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應能充分利用區域內具有優勢的資源和要素,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優勢。在已形成的區域產業結構中,若較多地利用區域優勢資源和要素生產適銷對路的優勢產品,則該產業結構就是比較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必須是資源導向和市場導向的統一。
2。 區域產業系統的功能能否承擔起區域在區際或全國地域分工中的重任
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應能擔負起區域在區際或全國地域分工中的重任,其評價的重點是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專業化程度,特別是區域主導產業在區際分工中的作用。大區域系統由若干小區域子系統組成,若各區域子系統都能基於自身優勢建立起以優勢生產要素為專業部門的產業系統,透過專業化部門產品的大量對外輸出和交換,則區域子系統之間可實現合理的經濟分工,從而使各區域子系統乃至整個區域均能獲利。若區域的主導產業是發展規模適度的專業化部門,且這些專業化部門能大量向外輸出產品,與其他區域進行分工協作,擔負起大區域或全國地域分工的重任,對大區域或全國層次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協調做出自身的獨特貢獻,那麼該區域的產業結構則是合理的。
3。 區域內各產業之間是否協調
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應是區域內各產業之間聯絡緊密,協調發展,尤其是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基礎性產業之間在數量、規模、時序和空間佈局諸方面應相互協作。區域內部各產業間關聯度大,則區域經濟凝聚力強,經濟綜合實力也強,產業之間可相互促進,取長補短,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潛力大,前景好。在區域內產業間關聯中,主導產業和非主導產業之間的關聯尤為重要,處於關鍵地位。一方面,主導產業一般為資金密集、技術先進、規模較大的產業,它與非主導產業關聯度大,可利用其產業優勢對區域內相關產業產生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促進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主導產業因其高產業關聯度可得到相關非主導產業的配合和支援,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促進整體區域經濟系統高效運轉。
4。 區域產業結構是否具有較強的轉換能力和應變能力
區域產業結構的演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應具有較強的轉換能力和應變能力。隨著區域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區域產業結構應能及時應變,充分吸收、消化區域內外的資源和要素,有效地將外來因素轉換為輸出,形成強大的擴張、輸出能力;能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透過內部組織機制的調節,減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保持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能夠在內部結構保持相對穩定有序的情況下,不斷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