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3部分,長安風流,生在秋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想節外生枝、惹火燒身。
此外,水淹大非川這一條苦肉計,雖是大敗敵軍,但也毀了這一處經營多年的基業。如今大軍嚴重的缺糧少物,重建軍屯要塞也是勢在必行,因此秦慕白在奏摺中說得很清楚,請求朝廷儘快援助糧草物資,以備再戰、擴大戰果。
……
奏摺唸完了,滿堂皆靜。
“眾卿,為何都不言語?”李世民說道。
百官這才各自省神,不少人尷尬的打了幾個哈哈,然後一起高呼“大唐萬歲、吾皇萬歲”以示慶賀此番大捷。
李世民安如磐石的坐在龍椅上,如炬雙眼靜靜的掃過滿朝文武,眾生粉墨相,盡收眼底。
下首第一位大臣,他的大舅哥、司徒、宰相,長孫無忌,低頭垂手而立,正靜默無言。
“輔機,你有何看法?”李世民點名問道。
長孫無忌似已料到皇帝會點名發問,此時站將出來答道:“回陛下,微臣以為蘭州大捷,可喜可賀!這是近年來少有的大勝仗,足以鼓舞仕民、揚威天下。朝廷應當論功行賞獎率三軍,另,戰前所需的物資,也應儘快備妥運送過去,以解前線將士燃眉之急!”
“嗯……”李世民應了一聲,眉頭微皺似有不悅,一些話到了嘴邊,也終究是忍了下來。此時他心道:他這說了等於沒說!現在他臉上應該最是無光,因為當初他可是極力阻止戰爭的……事到如今,朕也就不奚落他了。得饒人處且饒人,畢竟,他仍是我最得力最忠心的股肱之臣,大唐中樞也離不得他。不說別的,單指他最近編纂完工的新行律法,就比先帝朝的《武德律》要完善合宜的多,馬上就可以實施頒佈了。這樣的事情,那可是十個秦慕白也幹不來的。
思忖至此,李世民莫名的心中一動:奇怪,朕何時開始,將秦慕白與長孫無忌相提並論了?……
“陛下,微臣有本要奏!!”突然一記高亢之音響起,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
李世民一看,是殿中侍御史劉洎。他專行負責朝廷議政之時的監督、矯正君王得失並記錄重大決議、還兼有檢舉彈劾在朝官員之權力。
貞觀一朝,李世民廣開言路善於納諫,因此造就了許多勇於進諫、敢於進諫的大臣。
而劉洎就是其中之一。他向來是以鐵膽剛正而聞名,不管是皇帝還是宰相將軍,仰或是他的私交好友,只要犯了錯,他一律鐵面無私毫不留情的駁斥或彈劾。雖然他的才華功勞與名氣遠不及魏徵,但“進諫”這一點,他與魏徵大有相似之處,甚至過之而無不及。
近年來魏徵年衰多症且患有眼疾,多半時候只能在家中養病。侍御史劉洎,漸漸成了朝上最為耀眼的——諫官。
劉洎這一站出來,包括李世民在內,所有人心裡都堵了一堵。這人一向善於雞蛋裡挑骨頭,而且是對事不對人,什麼都敢說、誰都敢彈劾。幾年前他一本奏章要彈劾兩人,就是江夏王李道宗與河間王李孝恭。這可是先帝與李世民都最為親近與器重的兩位宗親,也是名傳宇內功高蓋世的兩位開國元勳。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但劉洎從此一戰成名。誰見了他,心裡都會有點犯怵。
“思道(劉洎的字)有何話,講來。”李世民說道。
“微臣,要彈劾一人!”劉洎大嗓門高聲道。
好多人開始暗暗的額頭抹汗……又來了!
“何人?”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就是上奏此份軍報的,關西道行軍總管,秦慕白!”劉洎語出驚人。
這下連長孫無忌都頭大了,但又只能在一旁苦笑連連。
李世民不動聲色的笑了一笑,“理由呢?”
“勞民傷財,窮兵黷武!欺君罔上,惑亂天下!”劉洎一字一頓的說了十六個字,一如既往的氣勢洶湧、得理不饒人。
好多人哭笑不得,暗罵劉洎不識時務之餘,也報定了一顆看熱鬧的心思,靜觀其變。
其實大多數人心裡都想到了一點,皇帝已經在大張旗鼓的準備御駕親征了。歷來君無戲言,言必出行,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一個君王自毀前諾總歸是失信之舉,有損君威,此其一。另外,長安城外渭水河邊,三十萬大軍整裝待發,磬盡國庫提出的物資堆積如山,連河洛糧倉裡的存糧都取出來了,另外還徵招了民夫騾馬不計其數,名符其實的便是“勞民傷財”。而且早前,李世民早已聖旨傳檄號令天下,舉國仕民無不響應,現在都眼巴巴的看著李世民,御駕親征呢!
如今,秦慕白一紙軍報送來,就讓皇帝改變了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