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部分,燃燒的島群,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打下來,日本炮兵就又轉移到另一處陣地去了。莫奇暴跳如雷,卻束手無策。
於 是,陸戰隊航空隊的吉普車開到山丘跟前。幾個軍士跳下來,在地面上鋪開一塊箭頭狀白布板,然後用無線電招來一直在天空中巡邏的九架道格拉斯“無畏式”轟炸 機中的一架,好象獵人用口哨招呼他的獵鷹。地空聯絡軍官把敵炮兵陣地的位置報告給飛行員,並用迫擊炮向目標區打一枚白磷發煙彈,轟炸機中隊應招而至,中隊 長先在目標區低空盤旋一圈,認準了目標以後,就率領整個中隊俯衝,並投下標誌彈,一架架無畏機用掠樹梢的高度投下炸彈,敵炮一下子就報銷掉了。
靠 著兩大隊寒酸過時的艦載機,莫奇少將奪路疾進,直撲馬尼拉。在第十一空降帥登陸的第二天,莫奇少將就實施了他的“閃電戰。”謝爾曼坦克在水牛群中闖過,越 過稻田的泥漿,繞過日軍的據點,不分晝夜地兼程疾進。五天之後,莫奇將軍已經看見了奎松城的建築物。當天傍晚,他的坦克履帶已經碾碎了十一世紀建成的馬尼 拉舊城的牆磚。
現在,麥克阿瑟也許可以說:“我已經回來了。”
14
馬尼拉迎接“將軍”的既有鮮花,更有無情的炮火。
當 年,麥克阿瑟退守巴丹的時候,曾宣佈馬尼拉為“Open city”(不設防的城市)。這是高階統帥在戰爭中的一種騎士風度。巴黎就曾被宣佈為“不設防的城市。”這次“將軍”反攻呂宋,認為山下是一個歐洲化的現 代將軍,對於極易被圍困的馬尼拉會放棄防禦,當作“不設防的城市”,把這座東方名城儲存下來,他覺得山下與他會有這種默契。據山下戰後供稱,他已經放棄了 馬尼拉,他的司令部早就轉移到碧瑤的深山中去丁。可是。馬尼拉歸海軍防守,他連海軍的一個連也指揮不動。
日本是列強中唯一陸海軍分立的國家。整個戰爭沒有一個最高統帥。天皇不過是精神上的象徵,首相應只是行政官員。所謂陸相、海相都是從英國學來的一套制度,並 無真正的實權。真正指揮戰事的是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空軍分別配屬陸海軍。前者靠參謀本部行使職權,後者直接同聯合艦隊掛鉤。陸海軍完全是平行 的,誰也管不了誰。這種制度在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時代尚能運轉,到太平洋戰爭中後期就完全失靈了。日本的陸海軍就象一輛沒有車伕的兩架馬車。
駐馬尼拉的日本海軍部隊歸大川內中將指揮,他們絲毫也不打算拱手奉送菲律賓首都。他們已經失去了白己的艦隊,既沒有受過正規的陸戰特別是山地戰訓練,也不打算到山野和密林中去苦鬥。他們準備去死,不但要體面地死,還要拉上一個殉葬品,這就是美麗如畫的馬尼拉。
開 始,一切順利。莫奇少將的坦克直接衝入馬尼拉城。大批戰俘被解放,市民們從家中湧上街頭,流著熱淚,訴說生活的苦難和日軍的暴虐。當騎一師的戰車抵達縱切 馬尼拉城的巴石河西岸時,一切全都改觀了:日軍的魔王們從地縫裡鑽出來,把鋼鐵和火焰傾瀉到馬尼拉兩城區。痛苦而又無法避免的巷戰開始
大 川中將直接讓巖淵海軍少將爆破馬尼拉城。巖淵把馬尼拉劃成數塊地區,指派自己的工兵和炮兵分割槽爆破和炮擊。莊嚴的古堡變成廢墟,巍峨的飯店化為瓦礫。街道 被碎石亂瓦和屍體堵塞,躲過了許多世紀的動亂、人禍和兵燹的價值連城的古蹟頃刻之間化為飛灰。日軍已經不成其為一個由武裝的男人組成的集團,而是一種對整 個人類、整個文明、整個自然界懷有一種變態仇恨的獸群。
巴石河上的一切橋樑:中國式的木橋、西班牙式的石橋、美國式的水泥橋和鋼橋全部被炸燬。日軍在東岸的永久工事和地下室裡做好了一切準備,讓美國用它最優秀的青年人的生命和菲律賓人的血,來換取他們豺狼一樣的狗命和一座淒涼的廢墟。真正的馬尼拉已經永遠消失了。
麥 克阿瑟和肯尼跟隨騎一師的先頭部隊進入了馬尼拉市。激戰方酣,流彈橫飛他毫不在意。敵人退入馬尼拉舊城中頑抗。老城的城牆還是西班牙殖民者的遺產,十二米 厚,八米高,每隔一段距離,還有座哥特式的塔樓。在日軍密集的自動火器和迫擊炮殺傷下,美軍傷亡直線上升。肯尼怒不可遏,力主用俯衝轟炸機夷平城牆和城 樓。麥克阿瑟制止了肯尼,他認為轟炸機太不精確,特別是凝固汽油彈會把所有古建築都付之一炬。(可是對於漢西爾將軍和李梅將軍用燃燒彈不分青紅皂白地焚燬 日本城市和古蹟的行徑,麥克阿瑟卻拍手稱快。)
肯尼憤憤不平。不轟炸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