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3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不為闡明學脈而作也。《江南通志》列曈於《儒林傳》中,稱所著《新安學系》,與朱子合者存,背者去,足盡是書之大旨矣。
△《二科志》·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閻秀卿撰。秀卿,蘇州人,始末未詳。是書分《文學》、《狂簡》為二科。
所載自楊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錄一二事,不為全傳。蓋一時互相標榜之書。其紀徐禎卿方登賢書,於文徵仲尚稱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則猶弘治中所作也。
△《明璫彰癉錄》·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顧爾邁撰。爾邁,淮安人,始末未詳。是書採撮《實錄》、《憲章錄》、《中官考》諸書,而各加論斷。所記止成化中汪直擅政之事,似非完本,抑或於世近者有所諱歟。
△《革朝遺忠錄》·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鬱袞撰。袞,嘉興人。其書撰述年月無可考。黃佐《革除遺事》已稱因鬱袞原本,則當在正德以前矣。所列一百六十《傳》,皆明惠帝時死難諸臣。而《附錄》一卷,則降燕諸臣如胡廣、黃福之類後至大官者亦在焉。每《傳》後或附以《贊》語,又間有所附註。然其精要,已皆採入《革除遺事》中矣。
△《別本革朝遺忠錄》·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題青州府知府杜思子睿重刻。思即撰《考信編》者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鬱袞《革除遺忠錄》二卷外又別出杜思《革朝遺忠錄》二卷,蓋即指此本。然以鬱袞本校之,則此《錄》實鬱袞書。惟袞於各《傳》後附以《贊》語,而此本有《傳》無《贊》為少變其例。又書首冠以張芹《備遺錄》、黃佐《革除遺事》、敖英《備遺續錄》序三篇,皆與書不相應。世別有高廩刊本,卷首亦有三《序》,與此正同。蓋明代刊書者往往竄亂舊本而沒所由來。諸版競出,混淆彌甚,其風熾於萬曆以後,今觀此本,則嘉靖中已有之矣。(案:思登嘉靖丙辰進士。)
△《群忠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龍撰。龍有《易經大旨》,已著錄。是編紀明太祖徵陳友諒時諸臣名姓行實。凡祀於餘幹縣康郎山廟者,有丁普郎等三十五人;祀於南昌府廟者,有趙得勝等十四人。又附載孫燧等五人,皆殉宸濠之難,後賜祀於旌忠祠者。其題旌各疏並祭謁詩文亦附於後焉。
△《崑山人物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方鵬撰。鵬字子鳳,亦字時舉,崑山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卿。
是書論次崑山先哲,首《名賢》六人,次《節行》二十八人,次《文學》三十七人,次《列女》三十人,次《藝能》三十一人,次《遊寓》二十六人,而以《雜誌》終焉,共為十卷,《明史·藝文志》作八卷,傳寫誤也。
△《名臣言行錄前集》·十二卷、《後集》·十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鹹撰。鹹,海鹽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襄陽知府。先是,豐城楊廉本彭韶《名臣錄贊》撰《名臣言行錄》四卷,所載凡五十五人。鹹亦纂《近代諸臣言行錄》凡四十八人。餘姚魏有本官河南巡撫時,嘗合刻之。及鹹歸裡之後,病其未備,重為纂輯。於《楊錄》增十六人,於己所錄者亦增二十五人,分為前後二集,自為《序》,記其始末,而仍以魏有本初刻之《序》弁於書首雲。
△《毗陵忠義祠錄》·四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葉夔撰。夔字司韶,武進人。成化中以歲貢生官汝陽州訓導。是編第三卷中載夔《請祀典書》,稱宋德祐元年十一月,巴顏率師攻常州,屠其城,知府事姚訔、通判陳炤,俱不屈死。其先後殉難者又有王安節、劉師勇、胡應炎、尹玉、麻士龍、包圭、阮應得、方允武、徐道明、莫謙之、僧萬安諸人。自成化九年郡庠生段瑜等建言於同知柳某,始立訔、炤以下木主十一位,附於陳司徒廟。而文天祥、劉師勇、阮應得、僧萬安猶未與也。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乃別創忠義祠,請並祀文天祥以下十四人,而附以元壬辰靖難之劉溶。巡按御史謝琛亦上書,請著於祀典,詔從之。夔因編其始末為此書。首圖考,次傳志,次詩,次贊,次文牒。凡史傳所未載者,此皆補其佚闕,足相參證。惟此書載宋臣與祀者止十四人,則未祀文天祥等四人。其附於陳司徒廟者止當有十主耳。夔《請祀典書》雲“十一主”,未喻其故。又考《宋季三朝政要》,載元兵至常州,守臣王宗洙遁,權守王良臣以城降。今是書《姚訔傳》中謂良臣屢舉不第,流落無籍,寓常,與錢暗謀,竊符印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