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但如吳縝之糾《新唐書》只求諸字句間也。是書本與所作《檀弓疑問》,合為一編。今以《檀弓疑問》入《經部》,而是書析入《史部》,俾各從其類焉。
△《漢書》·一百二十卷(內府刊本)
漢班固撰,其妹班昭續成之。始末具《後漢書》本傳。是書歷代寶傳,鹹無異論。惟《南史·劉之遴傳》雲:鄱陽嗣王範得班固所撰《漢書》真本,獻東宮皇太子,令之遴與張纘、到溉、陸襄等參校異同,之遴錄其異狀數十事。以今考之,則語皆謬妄。據之遴雲:古本《漢書》稱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無上書年月日子。案:固自永平受詔修《漢書》,至建初中乃成。又《班昭傳》雲:八《表》並《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成之。是此書之次第續成,事隔兩朝,撰非一手,之遴所見古本既有紀、表、志、傳,乃雲總於永平中表上,殆不考成書之年月也。之遴又云:古本《敘傳》號為《中篇》,今本為《敘傳》。又今本《敘傳》載班彪事行,而古本雲彪自有傳。夫古書敘皆載於卷末,固自述作書之意,故謂之敘;追溯祖父之事蹟,故謂之傳。後代史家,皆沿其例。之遴謂原作《中篇》,文系篇末,“中”字竟何義也。至雲彪自有傳,語尤荒誕。彪在光武之世舉茂才,為徐令,以病去官,後數應三公之召,實為東漢之人。惟附於《敘傳》,故可於況伯斿穉之後詳其生平。若自為一傳,列於西漢,則斷限之謂何。奚不考《敘傳》所云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乎?
之遴又云,今本紀及表志列傳不相合為次,而古本相合為次,總成三十八卷。案:固自言,紀、表、志、傳凡百篇,篇即卷也。是不為三十八卷之明證。又言述紀十二,述表八,述志十,述列傳七十。是各為次第之明證。且《隋志》作一百十五卷,今本作一百二十卷,皆以卷帙太重,故析為子卷。(今本紀分一子卷,表分二子卷,志分八子卷,傳分九子卷。)若併為三十八卷,則卷帙更重。古書著之竹帛,殆恐不可行也。之遴又云:今本《外戚》在《西域》後,古本次《帝紀》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孝武六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上。夫紀、表、志、傳之序,固自言之。如之遴所述,則傳次於紀,而表、志反在傳後。且諸王既以代相承,宜總題《諸王傳》,何以《敘傳》作《高五王傳第八》、《文三王傳第十七》、《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宣元六王傳第五十》耶?且《漢書》始改《史記》之《項羽本紀》、《陳勝世家》為《列傳》,自應居《列傳》之首,豈得移在《諸王》之後。其述《外戚傳第六十七》、《元后傳第六十八》、《王莽傳第六十九》,明以王莽之勢成於元后,史家微意寓焉。
若移《外戚傳》次於《本紀》,是惡知史法哉。之遴又引古本述雲:“淮陰毅毅,仗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彭英;化為侯王,雲起龍驤。”然今“芮尹江湖”句有《張晏注》,是晏所見者即是今本。況《之遴傳》所云獻太子者謂昭明太子也。
《文選》載《漢書述贊》雲:“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為侯王”,與今本同。是昭明亦知之遴所謂古本者不足信矣。自漢張霸始撰偽經,至梁人於《漢書》復有偽撰古本。然一經考證,紕繆顯然。顏師古注本冠以《指例六條》,歷述諸家,不及之遴所說,蓋當時已灼知其偽。李延壽不訊端末,遽載於史,亦可雲愛奇嗜博,茫無裁斷矣。固作是書,有受金之謗,劉知幾《史通》尚述之。然《文心雕龍·史傳篇》曰:“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是無其事也。又有竊據父書之謗。然《韋賢》、《翟方進》、《元后》三傳俱稱“司徒掾班彪曰”。《顏師古注》發例,於《韋賢傳》曰:“《漢書》諸贊皆固所為。其有叔皮先論述者,固亦顯以示後人。”而或者謂固竊盜父名,觀此可以免矣。”是亦無其事也。《師古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到。然唐人多不用其說。故《猗覺寮雜記》稱:“師古注《漢書》,魁梧音悟,票姚皆音去聲。”
杜甫用魁梧、票姚皆作平聲。楊巨源詩“請問漢家誰第一,麒麟閣上識酇侯”,亦不用“音贊”之說。殆貴遠賤近,自古而然歟。要其疏通證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固不以一二字之出入,病其大體矣。
△《班馬異同》·三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舊本或題宋倪思撰,或題劉辰翁撰。楊士奇《跋》曰:“《班馬異同》三十五卷,相傳作於須溪。觀其評泊批點,臻極精妙,信非須溪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