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8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體裁,而時饒風骨。其雜文亦高視闊步,氣象迥殊。
韓愈所謂獨得雄直氣者,殆於近之。朱彝尊《明詩綜》但稱雍有集而不著集名,所錄雍詩一篇,又非佳作。其《賜遊西苑記》,《日下舊聞》亦不載。《靜志居詩話》絕無一字及雍,殆偶未見斯集歟。
△《白沙集》·九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陳獻章撰。獻章字公甫,新會人。正統丁卯舉人,以薦授翰林院檢討,追諡文恭。事蹟具《明史·儒林傳》。是集為其門人湛若水校定,萬曆間何熊祥重刊之。凡文四卷,詩五卷,行狀、志、表附於後。史稱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頗近於禪,至今譭譽參半。其詩文偶然有合,或高妙不可思議;偶然率意,或粗野不可響邇,至今譭譽亦參半。《王世貞集》中有《書白沙集後》曰:“公甫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出法與體與題之外者。”可謂兼盡其短長。蓋以高明絕異之姿,而又加以靜悟之力,如宗門老衲,空諸障翳,心境虛明,隨處圓通。辨才無礙,有時俚詞鄙語,衝口而談;有時妙義微言,應機而發。其見於文章者亦仍如其學問而已,雖未可謂之正宗,要未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類博稿》·十卷、《附錄》·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嶽正撰。正有《類博雜言》,已著錄。天順復辟以後,奪門諸臣,挾功驕恣。帝心畏之,而不敢遽圖。正以書生支撐其間,欲設計以離曹吉祥、石亨之交。
事不能成,反為所中,至於竄謫瀕死。其策雖疏,其志要為忠藎。及群奸繼敗,又厄於李賢之媢嫉,淪落以終,薑桂之性,始終不改。嘉靖初,追贈太常寺卿。
制詞有云:“嫉邪已甚,受謗浸深。左謫南荒,再編西戍。既而逆臣伏鑕,正士賜環。擬陟卿曹,庶僉言之允協。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難容。”紀其實也。其文章亦天真爛漫,落落自將。史稱所草《承天門災諭廷臣詔》,剴切感人,舉朝傳誦,足以見其一斑矣。是集為其門人李東陽蒐輯遺稿而成。凡詩二卷、雜文八卷。
又《附錄》二卷,前一卷載諸人志銘、傳贊等作,後一卷則東陽以葉盛所作志銘多所隱諱,為正《補傳》也。《傳》稱:“正晚好《皇極書》,故所作《雜言》二篇,皆闡邵子之學。而詩亦純為邵子《擊壤集》體。”東陽《懷麓堂詩話》稱“蒙翁才甚高,俯視一切,獨不屑為詩。雲既要平仄,又要對偶,安得許多工夫”
云云,蓋得其實。而《傳》乃稱以雅健脫俗,未免阿其所好。至稱其文高簡峻拔,追古作者,則不失為公評。正統、成化以後,臺閣之體,漸成嘽緩之音,惟正文風格峭勁,如其為人。東陽受學於正,又娶正女,其《懷麓堂集》亦稱一代詞宗,然雍容有餘,氣骨終不逮正也。所謂言者心之聲歟。
△《平橋稿》·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鄭文康撰。文康字時又,號介菴,崑山人。平橋其所居地也。集中或自署曰開封,其祖貫耳。《江南通志·文苑傳》稱文康登正統戊辰進士。以父母繼亡,遂絕意仕進,居家枕藉經史,操觚頃刻千言。稿成輒為人持去。其存者有《平橋稿》十八卷,即此本也。初刊於天順辛巳,葉盛為之序。舊版久佚。康熙癸酉,其裔孫起泓又為重刊。凡詩五卷、文十三卷。其詩意主勸懲,詞旨質直,頗近《擊壤集》體,而溫柔敦厚,藹然可挹,要不失為風人之遺。文章亦不屑以修詞為工,而質樸之中,自中繩墨,較其詩為尤勝。《江南通志》稱所作多記載時事,有益勸懲。文尤簡質有法度,殆非虛美。《靜志居詩話》以文康比石介、尹洙,雖所造深淺不同,而意度波瀾,亦庶幾近之矣。
△《竹巖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柯潛撰。潛字孟時,號竹巖,莆田人,景泰辛未進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本傳。潛在當時,負詞林宿望,流風餘韻,蔭映玉堂,嘗就後圃結清風亭一區,手植雙柏,數百年傳為古蹟,即所謂柯亭學士柏者也。柏已不存,而“柯亭”之號,得入《御製臨幸翰林院詩》,其名益著。惟《文集》乃傳本甚稀。據集首《董士宏序》,則原集在嘉靖中曾經刊版。然今福建所採進者,僅屬抄本。又據《康太和序》,知當時已多闕佚。今則並《康序》中所稱《記盆魚》、《序愚樂》等作,亦俱未見,殆更為後人妄有刊削,彌致散亡。鈔錄亦多舛誤,彌失其真。今就是集所存詩文各一卷,重為訂正。並從鄭嶽《莆陽文獻》、鄭王臣《莆風清籟集》中錄詩十首、文二首,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