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8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掀涫輪�匚蕖;蛐滷究�凍鋁簦�隕h髦�椋����洌�氏髦�悅鵪浼l#�
△《孔北海集》·一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漢孔融撰。案魏文帝《典論論文》稱“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後漢書》融本傳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辭,嘆曰:‘揚、班儔也。’
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漢少府孔融集九卷。注曰梁十卷,錄一卷。則較本傳所記已多增益。新、舊《唐書》皆作十卷,蓋猶梁時之舊本。《宋史》始不著錄,則其集當佚於宋時。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書三篇、奏事二篇、議一篇、對一篇、教一篇、書十六篇、碑銘一篇、論四篇、詩六篇,共三十七篇。其《聖人優劣論》,蓋一文而偶存兩條,編次者遂析為兩篇,實三十六篇也。張溥《百三家集》亦載是集,而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大抵捃拾史傳類書,多斷簡殘章,首尾不具。
不但非隋唐之舊,即蘇軾《孔北海贊序》稱讀其所作《楊氏四公贊》,今本亦無之。則宋人所及見者,今已不具矣。然人既國器,文亦鴻寶。雖闕佚之餘,彌可珍也。其六言詩之名見於本傳,今所傳三章,詞多凡近。又皆盛稱曹操功德,斷以融之生平,可信其義不出此。即使舊本有之,亦必黃初間購求遺文,贗託融作以頌曹操,未可定為真本也。流傳既久,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偽於此。集中詩文,多有箋釋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類,皆附綴篇末。書教之類,則夾註篇題之下。體例自相違異。今悉夾註篇題之下,俾畫一焉。
△《曹子建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魏曹植撰。案《魏志》植本傳,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隋書·經籍志》載《陳思王集》三十卷。《唐書·藝文志》作二十卷,然復曰又三十卷。蓋三十卷者,隋時舊本;二十卷者,為後來合併重編。實無兩集。鄭樵作《通志略》,亦並載二本。焦竑作《國史經籍志》,遂合二本卷數為一,稱植集為五十卷,謬之甚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二十卷。
然振孫謂其間頗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中所有者。則捃摭而成,已非唐時二十卷之舊。《文獻通考》作十卷,又並非陳氏著錄之舊。此本目錄後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猶從宋寧宗時本翻雕。蓋即《通考》所載也。凡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二篇,合計之,得二百十篇。較魏志所稱百餘篇者,其數轉溢。然殘篇斷句,錯出其間。如《鷂雀》、《蝙蝠》二賦均採自《藝文類聚》。《藝文類聚》之例,皆標“某人某文曰”云云,編是集者遂以“曰”字為正文,連於賦之首句,殊為失考。又《七哀詩》晉人採以入樂,增減其詞,以就音律,見《宋書·樂志》中。此不載其本詞,而載其入樂之本,亦為舛謬。《棄婦篇》見《玉臺新詠》,亦見《太平御覽》。《鏡銘》八字,反覆顛例,皆叶韻成文,實為迴文之祖。見《藝文類聚》。皆棄不載。而《善哉行》一篇,諸本皆作古辭,乃誤為植作。不知其下所載“當來日大難”,即當此篇也。使此為植作,將自作之而自擬之乎?至於《王宋妻詩》,《藝文類聚》作魏文帝,邢凱《坦齋通編》據舊本《玉臺新詠》,稱為植作。今本《玉臺新詠》又作王宋自賦之詩。
則眾說異同,亦宜附載,以備參考,乃竟遺漏,亦為疏略,不得謂之善本。然唐以前舊本既佚,後來刻植集者率以是編為祖,別無更古於斯者。錄而存之,亦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嵇中散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晉嵇康撰。案康為司馬昭所害,時當塗之祚未終,則康當為魏人,不當為晉人。《晉書》立傳,實房喬等之舛誤。本集因而題之,非也。《隋書·經籍志》載康文集十五卷。新、舊《唐書》並同。鄭樵《通志略》所載卷數尚合。
至陳振孫《書錄解題》則已作十卷。且稱康所作《文論》六七萬言,其存於世者僅如此,則宋時已無全本矣。疑鄭樵所載,亦因仍舊史之文,未必真見十五卷之本也。王楙《野客叢書》雲:“《嵇康傳》曰:‘康喜談名理,能屬文。撰《高士傳贊》,作《太史箴》、《聲無哀樂論》。’餘得毗陵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