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3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使》一詩,論之頗詳。然夢得本晁氏之甥,猶及見張耒諸人。耳擩目染,終有典型。故文章高雅,猶存北宋之遺風。
南渡以後,與陳與義可以肩隨。尤、楊、範、陸諸人皆莫能及。固未可以其紹聖餘黨,遂掩其詞藻也。
△《簡齋集》·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陳與義撰。與義字去非,洛陽人,簡齋其號也。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紹興中官至參知政事。事蹟具《宋史》本傳。是集第一卷為賦及雜文九篇,第十六卷為詩餘十八首,中十四卷皆古今體詩。方回《瀛奎律髓》稱《簡齋集》中無全首“雪”詩。惟以《金潭道中》一首有“後嶺雪槎枒”句,編入“雪類”。今考集中古體、絕句,並有雪詩,與回所言不合。蓋回所選錄,惟五七言近體,故但就近體言之。非後人有所竄入也。與義之生,視元祐諸人稍晚。故呂本中《江西宗派圖》中不列其名。然靖康以後,北宋詩人,凋零殆盡。惟與義為文章宿老,巋然獨存。其詩雖源出豫章,而天分絕高,工於變化。風格遒上,思力沈摯,能卓然自闢蹊徑。《瀛奎律髓》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及與義為三宗,是固一家門戶之論。然就江西派中言之,則庭堅之下,師道之上,實高置一席無愧也。初與義嘗作《墨梅》詩,見知於徽宗。其後。又以“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訊息雨聲中”句為高宗所賞。遂馴至執政。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傑構。至於湖南流落之餘,汴京板蕩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跡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故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造次不忘憂愛,以簡嚴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第其品格,當在諸家之上。其表侄張嵲為作墓誌雲:“公詩體物寓興,清邃超特。紆餘閎肆,高舉橫厲。”亦可謂善於形容。至以陶、謝、韋、柳擬之,則殊為不類。不及克莊所論為得其真矣。
△《北山小集》·四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程俱撰。俱有《麟臺故事》,已著錄。是集凡詩十一卷,賦及雜文二十九卷。俱天性伉直,其在掖垣,多所糾正。如《高宗幸秀州賜對劄子》,極言賞罰施置之當合人心。《論武功大夫蘇易轉橫行劄子》,極言朝廷之當愛重官職。又徐俯與中人唱和,驟轉諫議大夫,俱亦繳還錄黃,頗著氣節。今諸劄俱在集中。
其抗論不阿之狀,讀之猶可以想見。至制誥諸作,尤所擅場。史稱其典雅閎奧,殆無愧色。詩則取逕韋、柳以上闚陶、謝,蕭散古澹,亦頗有自得之趣。其《九日》一首,毛奇齡選《唐人七律》,至誤以為高適之作。足知其音情之近古矣。
其集傳世頗稀。此本乃石門吳之振得於泰興季振宜家。蓋猶從宋槧抄存,故鮮所闕佚。近時厲鶚作《宋詩紀事》,載俱古詩二首、律詩二首、聯句一首,皆稱採自《北山集》。而其中《南園》一首,檢集本實作《章僕射山林》,與鶚所引已不相合。又《遊大滌》一首,採自《洞霄詩集》。而集本第三卷內有《同餘杭尉江仲嘉褒道人陳祖德良孫遊洞霄宮》一首,檢勘即鶚所引。而篇幅較長,幾過其半。鶚亦不及詳檢,反欲以補是集之遺,殊為疏舛。殆鶚據他書轉引,未見此本歟!
△《杉溪居士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才邵撰。(案卲字從卩,不從邑,他書或從邑者,傳寫誤也。)才卲字美中,廬陵人,杉溪居士其自號也。大觀二年上舍釋褐。宣和二年又中宏詞科。
累遷校書郎,以養親歸。家居十年,紹興初起為秘書丞,再掌制誥。官至工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加顯謨閣直學士。事蹟具《宋史》本傳。是集之名,亦見傳中。
然《藝文志》乃闕而不載。據周必大序,原本蓋二十二卷。顧自明以來,傳本甚稀。厲鶚《宋詩紀事》從詩話補遺中錄其《夜度娘歌》一首。今檢勘原集,乃《相思曲》中之四句,誤作全詩。知舊本久亡,故無從而考正矣。謹就《永樂大典》所載,裒輯編次,厘為詩三卷、內外製四卷、雜文五卷。其間如必大原序所舉《清江引》、《大堤曲》諸詩,皆不復存。然約略卷帙,似尚得十之六七。其詩源出蘇氏,故才氣頗為縱橫。其雜文亦多馴雅,而制誥諸作,尤有體裁。其他所紀朝廷典故,與《宋史》往往異同。如《地理志》謂南渡有淮平無盱眙,而集中有《向子固知盱眙軍轉官制》。《職官志》載政和七年易觀察留後為承宣使,而集中《賜董先辭免新除承宣使恩命不允詔》,有“頃因留務之職,易以使名”
之語。知承宣使之名乃始於紹興不始於政和。又如《選舉志》不載紹興二十六年戒諭科舉事。《張綱傳》不載綱參知政事。《陳康伯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