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4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之心。又有曰:服氣為上,服藥為下。又曰:數息,禪學之長。抱玄,玄學之長,仙山人也,不以身許人者也。
可以見其宗旨矣。
△《學問要編》·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元劉君賢撰。君賢字文定,本泰和人。元末兵亂,依母族袁氏於雩昌,遂冒姓袁。故左修品序稱劉文定,而鄭應桂序則稱袁文定。然修品序又謂今其子孫為袁氏,而鄉賢祠則仍稱劉。此本題劉君賢蓋從祀典也。是書初名《雩昌集》。應桂序稱,自元及明,僅有寫本,藏其後裔家。康熙庚辰,雩都縣知縣盧某始為刊行。其分天地、理學、經濟、倫紀、論古、雜說六類,及八十六子目,亦盧所編定。修品重刊序則稱據袁氏家譜,知《雩昌集》乃其詩文,而是書乃所著《學問要編》。考古人雜著筆記,往往編入詩文集,是書必原在集中,卷帙標題相屬,故詩文雖佚,而是書仍冒《雩昌集》名。今既別行,則修品所改是也。編中所論,雖以洛學為宗,而諸所援據,乃盡屬小說家言,實以雜學佐雄辯。又其好還類中第二條,稱金俘宋於青城,元人俘金亦在青城。果為君賢所作,斷無當元之世,自稱元人之理,相其文格,亦全類明萬曆以後清言小品之蹊徑。元人敦篤,無此體裁,毋乃後人偽託,抑或有所竄亂歟。
△《慮得集》·四卷、《附錄》·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元華悰恚���涰|字公愷,自號貞固處士,無錫人。入明之後,不仕而終。
是編乃其貽訓子孫之書,一曰家勸,二曰祭禮習目,三曰冠婚儀略,四曰治喪紀要。又輯其詩文雜著為二卷,附錄於後。其曰《慮得集》者,取千慮一得之義也。
後其八世孫繼祥校刊,卷首增以趙友同所作貞固處士傳一首,陳鑑所作墓表一首。
△《郁離子》·二卷(內府藏本)
明劉基撰。基有《國初禮賢錄》,已著錄。是書原本十卷,分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條,今止二卷,蓋後人所並也。基初仕元,不得志,因棄官入青田山中,著此書。天台徐一夔序曰:鬱離者,離為火,文明之象,言用之,其文鬱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也。已附載《誠意伯集》中,此蓋其別行之本。
△《青巖叢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禕撰。禕有《大事記續編》,已著錄。此書論緯書及釋、道兩家源流,堪輿、醫書同異,凡五篇。已見禕本集。曹溶《學海類編》摘出別行,並別立此名。
△《華川卮辭》·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禕撰。此書雜論處世為治之理,間用喻語。取卮言日出之義,名曰卮詞。
亦載禕本集中。曹溶摘出別行,華川二字,亦溶所加也。
△《空同子瞽說》·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蘇伯衡撰。伯衡字平仲,金華人。本宋蘇轍之裔,以轍子遲守婺州,因家於婺。元末貢於鄉,洪武初徵入禮賢館,後為國子學正,以薦擢翰林編修。宋濂以翰林承旨致仕,薦以自代,辭不拜。後起為處州教授。以表箋忤旨逮治,卒於獄。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是書仿諸子文體,多託物寓意之詞。已載入《伯衡文集》第十六卷,此其別行之本。後李夢陽亦著《空同子》,與此同名,實兩書也。
△《筆疇》·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達撰。達字達善,號耐軒居士,無錫人。洪武中以明經薦,為縣學訓導。
改大同府學,後遷國子助教。永樂初擢編修,官至侍讀學士。是書多抑鬱憤世之談。前有題詞,稱遠居塞外,蓋官大同時作也。又有太倉陸之箕序,稱是書本載達所著《天遊集》中,凡百有七篇。王澄之弟淵,先刊其二十二篇,續又得五十二篇刊之,尚闕其三之一,之箕復為校補成完書,付淵全刊焉。各條之下,間附之箕案語,亦膚淺罕所考正。
△《黎子雜釋》·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黎久之撰。久之字未齋,臨川人。官高要縣知縣。書中有永樂、宣德年號,則宣宗後人也。其書雜舉奇幻之事,推求其理,詞極辨博,而大旨仍歸於神怪。
如鍊銅為銀,點石成金,以及器之能聚寶者,皆以為有理可推,其言頗謬。末綴論文二條。一謂詩即文,文即詩,杜詩即其文,韓文即其詩。一綴魯兩生禮樂百年後興語,董仲舒道之大原出於天語,韓愈堯以是傳之舜數語,為漢、唐人精於講學之證,舉《太極圖說》,《通書》,東、西銘等數篇為宋、元人工於文章之證,皆務反舊說,未為確論。
△《類博雜言》·一卷(編修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