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一卷 誰主沉浮 第四十節 難題,官道無疆,瑞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應該說潘曉良和宋大成兩人搭檔時期黎陽經濟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正如宋大成自己所說的,黎陽經濟在前兩年取得發展較快的成績,很大程度還是源於全國整體經濟形勢向好的大氣候。
當然也和潘曉良與宋大成採取了適合黎陽發展的一些措施有關,像吸引來自沿海地區的投資,主要是承接了沿海向內陸轉移的一些產業,原因也很簡單,沿海勞動力價格上漲較快,而處於內陸的黎陽勞動力、能源價格都相對低廉,而且黎陽地處昌東,緊鄰長三角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也有一定優勢。
現在國內經濟氣候不佳,各地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黎陽這種沒有建立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體系的城市,就有些尷尬了,怎麼來應對,這也是一個考驗人的考題。
單從傳統產業上來說,黎陽的礦機和工程機械產業是有一定實力的,但是黎陽工程機械要和東面的徐工、廈工,西面的三一、中聯重科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也從近年來黎陽工程機械廠規模雖然還在不斷擴大,但是效益逐年滑坡就能看得出來。
“鄔俠,池楓,大成,黎陽的產業規劃比較凌亂,前期的工程機械和相關機械零部件產業,主要是以當年國家轉移的二三線企業為主,現在軍轉民了,推向市場了,一些企業淪落下去了,還有一些仍然還能維持,因為它們還有自身的一些技術和基礎優勢。但我覺得,這仍然是黎陽的一筆寶貴財富。”陸為民也思考了很久才找到這個切入點:“大成,我記得你去年提到過徐工集團在考慮新建生產基地,曾經考察過黎陽工程機械廠?”
“嗯,有這回事,但是他們是想要收購,市裡邊覺得不合適,這事兒就黃了。”宋大成點點頭。
“為什麼不合適?”陸為民反問。
宋大成一時間為之語塞,這還用問麼?黎陽工程機械廠是黎陽市屬骨幹企業。雖然說效益日漸滑坡,但畢竟還是在盈利,這要讓徐工收購了,怎麼交代?那不又得被罵成敗家子,說不定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又得扣過來了,老百姓是不會管徐工是國資還是民企的。
“是不是市裡覺得一下子被徐工收購了。市裡就沒有主心骨了,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抱走了,不踏實?”陸為民繼續問道:“可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強者通吃,弱者被食的格局,黎陽工程機械廠的規模太小,雖然現在看起來還在盈利。但是你們也注意到了從2007年達到巔峰之後,到現在其效益一直在緩慢下滑。去年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快了,工程機械行業要想做大,一方面是要在技術上的大投入,甭管你是透過收購有技術基礎和專利的企業,還是你自己研發,那都是海量資金的投入,二是要說規模效應。沒有規模,成本控制不下來。市場好的時候你還能勉力維持,市場差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冷意了。所以,我不認為黎陽市政府拒絕徐工的收購是個好主意,如果徐工真的能把黎陽打造成為一個它的製造基地,同時能夠給黎陽帶來一些相關的產業佈局,我個人認為徐工收購是好事,但徐工應該提出一個怎麼打造這個製造基地的規劃方案,只要能夠兌現,市裡邊不應當反對,要記住,政府是服務者,不是經營者,那是企業家的事情。”
陸為民旗幟鮮明的表明態度,讓鄔俠和池楓都看到了陸為民和常人不一樣的一面,像這種主動出讓盈利企業,甚至可能是市場會很好的企業,一般來說領導都不會明確表示支援的,頂多也就是從側面含蓄的表示一些意見,像陸為民這樣一來就表明態度,真的很少見,這相當於不給自己留後路,一旦遭到反對或者非議,自身就有風險了。
“省長,當初我們市委市府也是考慮過徐工的收購計劃,徐工在打造這個製造基地的表述上不是很清晰,當然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我們認為黎陽工程機械廠還是有前景的,而且還在盈利,所以……”宋大成皺著眉頭解釋,他感覺到陸為民好像不太看好目前的黎工。
“大成,我剛才都說了,黎工的規模太小,研發投入不高,當然這和它本身實力有關,兒就目前來說工程機械產業的黃金髮展週期已過,下一步就是拼實力的時候了,黎工產品的市場份額和銷售收入,沒有哪一項進入了全國前十,甚至前十五都很困難。而實力來源於什麼,我的理解就是技術優勢,而且是長期的技術優勢,技術優勢也就意味著不但要有厚實的技術儲備,而且還要持續的在研發上的加大投入來確保這個優勢,黎工現在不具備這個實力,黎陽市政府也不可能用財政來支撐黎工在這方面投入,所以我不認為黎工能在今後激烈的市場競爭生存下來。”陸為民語氣很平靜,就像在說一件與己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