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大江北去,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包括到哪個村子為移民辦了哪件事……一個一絲不苟的人用一絲不苟的一生銘記了幾十萬淅川移民,也銘記了他辛辛苦苦、光明磊落的人生。
故園大遷徙:歷史的傷痛與眼淚(1)
移民大西北
1
丹江口水庫跨漢水、丹江兩條河流,淹沒耕地67�6萬畝,其中淹沒河南淅川28�5萬畝,其餘39萬餘畝為湖北鄖縣、均縣、鄖西三縣的良田好地。原本生活在這片秀美河川上的幾十個繁華城鎮、近兩千個自然村落、6萬多個家庭、近39萬個體生命因此而改變了命運。
從1961年丹江口大壩圍堰壅水、淅川124米以下數萬居民倉促離開家園,到1980年鄖縣第五批移民最後遷離庫區,鄂豫兩省四縣人民一直處在長達近20年的故園大遷徙中。移民的遷徙隨著庫水位的不斷上升而疲於奔波,而庫水位卻在不斷變動:時而120米,時而134米,時而又145米、155米、157米、159米,每變動一次,幾萬個家庭就得扶老攜幼走上艱難的遷徙之路。
處在“大躍進”、“文革”那個災難性的歷史時期,鄂豫兩省移民的方式也錯綜複雜,移民在簡單、粗暴、無序或“以水攆人”中歷經了太多的磨難,在人均只有幾百元遷建費和10元(鄖縣只有5元)搬遷補助費中他們含淚走向異鄉,即使這少得可憐的費用也是統一使用,並不發給移民本人。移民有投親靠友的,有舉家遷往外縣外省的,有後靠到本地荒山野嶺的。
但無論哪種遷徙方式,他們都上演了中國水庫移民史上最悲份的一幕。
現在,我們來看淅川縣當年移民青海的情況——
據淅川移民局幹部嶽文華提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