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家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堡壘,我家後院是唐朝,揹著家的蝸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多了以後,都會把菱角給磨圓滑了,他道:“這蔬菜大棚就是一種在冬天也能種植夏季蔬菜的技術,有了這種技術,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我們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這個培高技術嘛……”
李愔一時間找不到很好的解釋,總不能說這樣技術是秘魯地區失傳,在近代又被複原的農業技術吧,這種技術,講求的是把種植土培高,然後在種植土和種植土只見的地溝裡面放水,這樣技能保持植被的灌溉,而且在水溝裡還可可以養殖魚蝦螃蟹之類的東西,而魚蝦之類的糞便又可以當做肥料補充土壤失去的肥力,是一種真正的生物養殖技術。
“總之這種技術……算了,找你呢?就是讓你先有個心理準備讓百姓們心中有這個概念,這兩種技術會現在本王的農莊裡面運用,到時候你組織百姓們去學習推廣就行了。”李愔站了起來作勢要走,他正準備和金大謙去城外的農場,經過刺史府的時候就進來和管思興說一下這個事情,讓他心裡有些準備。
望著李愔遠去的背景,管思興摸了摸腦袋,“冬天長出夏天的蔬菜,這可能嗎?”
順著益州城的主幹道,李愔和金大謙一路向西南走去,如今李愔的土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只是在他農場上耕作的奴婢就多達六萬人,這六萬人被編成不同的生產兵團在沿著南河沿岸的土地上為李愔生產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把李愔的糧倉一個又一個填滿,而各地的糧管所也是每一季都會收購大量的糧食儲存起來,每個州縣都有糧倉作為戰略儲備,而充足的糧食也間接支撐著他的各種軍事行動,否則他也無法輕易就發動對琉球的遠征,畢竟戰爭的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經濟。
“殿下,雖說又分配了一萬五千個奴婢,但這農莊的勞力還是不夠用,特別殿下的那些新作物,又得抽出人口種植,這樣以來開墾荒地的速度就得放慢了。”路上,金大謙突然說道。
李愔思索了一下,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事情,純人力的勞動已經不能滿足李愔對生產的要求,農業生產必須變革,而只要是變革,那麼就得運用機械,可是大批次在益州使用現代農業機械是他不願意見到了,因為這無疑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這個問題,在李愔把目標鎖定在了琉球之後就已經不是問題了,“大謙,本王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想要交給你,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老奴受殿下恩惠多年,只要是殿下的命令,老奴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金大謙斬釘截鐵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