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小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八章先登死士,我是三國一謀主,歷史系小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攻城時最先登上城頭,其功勞最大的人或部隊,稱之為“先登”。

而袁紹手下大將麴義,就統領著這樣的一支部隊,被人稱之為先登營或先登死士。

而先登揚名,乃是名揚於界橋一戰中。

昔日公孫瓚南下進駐界橋,兵威強盛,冀州各郡縣望風披靡。

界橋之戰以前,袁紹剛得冀州,勢力並不強大,而公孫瓚不僅是在北方早就威名遠揚,而且同年還在東光大破黃巾軍數萬,威名更甚。

所以,當公孫瓚三萬人馬大舉討伐袁紹時,為了安撫公孫瓚,袁紹甚至可以將青州刺史的印綬,交於公孫瓚的部下田楷。

只是公孫瓚對此不為所動,依然要攻伐袁紹,一時間,袁紹手下許多郡城獻城投降,甚至冀州不少士族也歸降於公孫瓚。

如此可見,界橋之戰時,袁紹的局勢是如何艱難。

本來實力相差許多的二人,卻因為這場戰爭,而逐漸改變了形勢。

敗者公孫瓚經過此戰給了袁紹喘息的機會,使其能在富饒的冀州擴兵募馬,積蓄實力,以不到一年時間,袁紹就追平甚至反超公孫瓚的軍力。

而這場關於袁紹生死存亡之戰,卻是由袁紹最不待見之人力挽狂瀾,他以一千八百先登營,以弓弩之陣,配合刀盾手,一舉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鐵騎,使得袁紹於界橋大勝,他便是鞠義。

這麴義所選兵卒,皆曉羌鬥之術,也就是所謂的“騎鬥”。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待白馬義從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白馬義從。

經此一戰,麴義之名便已揚名天下,而麴義事後也因自己戰功赫赫,與昔日獻冀州之功,而屢次頂撞袁紹,耀武揚威,使得麴義在袁紹心中越來越忌憚。

此時的鄄城戰場,看著沖沖殺過來的曹軍騎卒,先登營中一位姓張的什長對著自己的兵卒說道:“莫要急著放箭,待曹軍稍近些,再放箭射馬,記住,強弩直射馬首。”

“放心吧,我等省得,待會我等會先藏在盾牌後,待弩兵兄弟放箭將馬射倒後,再衝上去見人就殺便是。”士卒們回道。

張什長盯著其中一個回答計程車卒,輕輕點頭,然後向其問道:“汝懼死呼?”

“即為先登,何懼生死。”那士卒驕傲的挺起了胸膛道。

張什長算是先登營的老卒了,知道如何鼓舞士卒,自從涼州起,他便跟隨麴義,一路到冀州,勝過羌人,殺過黃巾,大小仗打了無數。

若是放在其他的部隊,至少也應是個百人將,可這裡是先登營,哪個不是身經百戰。

張什長想起麴義將軍說過,先登死士,向死而生,每戰有必死之心,方能取勝。

而此時的先登營陣中,幾乎每個什長都在用相同辦法鼓舞兵卒士氣,一時間,那先登營士氣卻是大漲。

這時麴義亦是來到兵卒中間,看著士氣高昂的麾下,麴義嘴角咧開笑容,輕輕笑道:“壯哉!”

記憶又回到了當年,麴氏與羌人賽馬,麴家出五人,那羌人部落也出五人。最後的結果是,除了麴義贏了一場外,其餘的四場都輸了。

臨了那羌帥告訴他:“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若是有二十萬西涼鐵騎,天下無人可敵,漢人在馬術上是怎麼也比不過從小在馬背上生活的他們。”

也是從那時起,麴義便開始尋找剋制騎兵的方法,最終,他也找到了方法——步弩混合作戰法。

於遠處的曹操也是見到此幕,只見這兩千兵馬以盾遮身,弩兵隱藏陣後,擺好陣勢後,漸漸地向兩翼移動伸展。

曹操雖然見此軍隊調整有序,毫無被自己大軍突襲的慌亂,但卻並未放在眼中,以兩千兵馬抵擋自己前方萬餘突襲輕騎,曹操可不信天下有這樣的軍隊。

曹操的麾下眾將領著萬餘輕騎舉著兵刃開始朝著袁紹中軍殺來。

“一千步。”

“噠噠噠”

“五百步。”

“噠噠噠”

“三百步。”

先登將士見得曹軍越來越近,那戰馬的馬蹄聲彷彿每次響起,都似踏在將士們的心中,然而他們依舊巋然不動。

“八十步。”

“三十步。”

這時只見麴義高聲怒吼:“兩翼強弩放箭。”

“嗖~”先登強弩發出了自己的怒吼。

“嗚吁吁”

“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