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消費品短缺惡化背後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增長,這是由於1987年的改革導致了稅收下降的結果。圖5—3是蘇聯國內生產總值(GDP)預算赤字的百分比資料。在1985年以前,蘇聯的預算赤字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在1986—1987年,當反酗酒運動大大減少國家酒類銷售的收入時,突然出現了巨大的預算赤字。1988年和1989年,《國有企業法》的生效使預算赤字變得更大了。當國家職工工資部分由印重新整理貨幣來解決時,消費品的過度需求問題就變得加複雜了。
1987年的改革並沒有放開價格,大部分產品的價格仍然在國家的控制之下。因此,過度的貨幣需求並沒有立即產生顯著的通貨膨脹:據官方統計,零售價格1988年僅上漲了,1989年上漲了2%。相反,這個差距導致了消費品分配體制的崩潰。商品一上市,馬上就被搶購一空。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現在變得對利潤十分敏感,針對商品的過度需求,它們使產品轉向高質量、高價格,這帶來了很高的利潤。這樣,部分低收入人口依賴的生活必需品變得越來越難以買到。只好透過有影響的人的“後門”渠道,或透過高於官方價格秘密地買賣(這一直是蘇聯體制的特點),商品的銷售開始明顯地被排除在公開的消費品市場之外。空空的貨架不可避免地使家庭儲藏問題凸顯出來。當消費品越來越難以到手時,消費者開始把商品儲藏在家裡。這種儲藏行為,從消費者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使貨物的短缺現象更加惡化。
當1988—1989年消費市場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時,一個同樣嚴重卻較少被人察覺到的問題在經濟中逐步顯示出來了。年度資本貨物儲備的增長所依靠的純粹的固定投資,其數量在1988年突然下降了。這一年,固定投資下降到,1989年再降到。這種趨勢對經濟的未來生產能力構成威脅。這個空前的困境是1987年改革的另一個結果。由於中央不再規定投資的高速度,企業為了現在犧牲了未來。整個經濟在1988—1989年繼續擴張,1988年GNP增長,1989年增長了,但是這個速度不過相當於80年代早期的緩慢速度。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爭論的激進化(1)
1989年是蘇聯體制路線鬥爭的一個轉折點。混亂的消費市場,下降的投資,令人失望的GNP增長必定要對經濟改革的路線產生影響,其結果鼓勵了爭論措辭的激烈化。1987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經濟學家拉里莎·皮亞舍娃在《新世界》的文學期刊上發表了一封信,公開向社會主義挑戰。她主張,世界經驗表明只有一種市場體制能夠帶來繁榮,計劃不可能和市場體制結合在一起,社會主義和市場體制是不相容的。這個異端之言在當時並不為人所接受。然而兩年後,這些觀點逐漸被經濟學家們一致接受了,他們利用自由的大眾媒體向大眾和政策制定者們宣傳他們的觀點。1989年的經濟困難使許多人樂於傾聽這種觀點。
對經濟改革的爭論開始於1989年,隨後迅速展開,人們可以透過這種有欠精細卻十分重要的、日益流行的術語的變化來描繪爭論的演變。爭論集中在兩個關鍵問題上。第一是經濟計劃或者市場力量指導的經濟範圍問題。第二是生產方式上公有或者私有財產的相對效力和願望問題。
如我們在第3章所談到的,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提出的改革理念是要建立一種既能保留經濟的計劃性,又能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具有分散性和發揮市場力量的功能顯著的經濟。這似乎是1987年制定《國有企業法》的目的。從1989年開始,這種觀念受到日益猛烈的抨擊。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計劃的市場經濟”術語開始被使用時,戈氏原來的觀點有了微小的改變。這些術語表明經濟應該主要是一種市場的經濟,而“社會主義”和“計劃”則是修飾語。1990年,“控制的市場經濟”這一術語開始使用,這拋棄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觀點,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實際上,這是建議實行一種如德國和日本那樣的體制,在那裡,國家在資本主義市場體制的框架內積極地控制市場。
術語的演化在繼續進行著,此後,“控制的”一詞被眾多的評論員所拋棄,經濟改革渴望的目標變成了單純的“市場經濟”。術語演化的最後一步是對“自由市場經濟”日益高漲的呼籲,這一術語的提出使改革進入了最後階段。儘管“自由市場經濟”觀念可能引起人們誤解,因為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從來就沒有哪個國家會允許經濟完全自由地執行,但在如何實行“控制”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