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中日大決戰[孫挺信],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6師團攻到了黃陂;第116師團一部協同海軍,從水路進到了武漢東面近郊。
江南面:波田支隊沿長江南岸直逼武昌城下;第9師團插入賀勝橋;第27師團推進到了咸寧地區。
日軍已從北、東、南三面包圍武漢城。炮聲震憾著武漢三鎮。
蔣介石仍穩坐在武昌軍委會。
陳誠聽說蔣介石還沒撤走,氣得簡直就要破口大罵。因為,部隊已經過四五個月苦戰,十分疲勞。統帥部原定利用武漢外圍有利地形,消耗滯留日軍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現在,日軍已迫近武漢,守軍已無險可守。他蔣介石呆在武漢一天,幾十萬大軍就得在外圍硬撐著同敵人苦戰一天,這犧牲毫無價值。因此,當日軍迫近武漢外圍時,他就竭力主張儘快作戰略轉移,催促蔣介石儘快離開武漢。
蔣介石在10月22日就決定放棄武漢。他同將領們討論戰局時說:“武漢的廠礦、機關、團體、學校、難民等等都已按計劃撤退完畢,這裡只是一座空城。我軍戰略企圖已達到。而且日軍突然在廣州登陸,威脅我華南後方。因此,武漢的戰略地位已失重要性,如我軍勉強保持,則最後必失,不如決心自動放棄,保全若干力量,以為持久抗戰與最後勝利之根基。”
但是,蔣介石卻老是耐著不願走,這大概是為了表現自己大智大勇,不怕死的軍人性格,也可能是為了表現他同將士風雨同舟的統帥風度。
在陳誠以統帥安全為由,強烈催促下,24日夜裡,蔣介石才同夫人宋美齡戀戀不捨地離開他那被日本飛機炸得稀爛的武昌軍委會,乘專機離開武漢去湖南。
飛機在隆隆的炮戰聲中飛行於漆黑的夜空。蔣介石從視窗看出去,激烈炮戰的火光在武漢近郊不停地閃耀,情況已十分危急。但他的座機卻不爭氣,飛出武漢就迷了航,在漆黑的天空中胡亂轉了一陣,辨不出東西南北。再胡亂飛下去,燃油耗盡,就只有一同上西天了。於是,飛機只得冒險返回武漢。
當座機在機場降落後,蔣介石才發現,無數軍人正在加緊破壞機場設施,跑道也被炸燬了一大段,如再晚一會兒,他這座機就無法降落下來,真險極了!
飛機灌好油,重新騰上天空。
此時,已是凌晨4點過。日軍先頭部隊已進入武昌城。
10月25日。
武漢失守。
武漢會戰,中日雙方軍隊在縱橫千里的戰線上,激戰五個多月,日軍投入幾十萬兵力,會戰期間又補充了五、六次兵員,日軍中央統帥部在會戰後期,已無力再向武漢增援兵力。整個會戰,殲滅日軍二十多萬,使日本陸軍大傷元氣,無力再發動新的進攻。
中日戰爭至此進入相持階段。
蔣介石也動用了幾乎所有的部隊,所有參戰部隊都打得英勇頑強,為武漢會戰付出了重大代價,傷亡與敵倍之。
第三章 初期反攻(上)
第三章 初期反攻
1
1938年11月12日。
長沙城裡突然冒起一把天火,燒得鬼神為之驚異,引起人民的強烈震怒。
剛從武漢戰場撤退到湖南南嶽的蔣介石,也被那把天火驚得膛目結舌。
眾人所指,皆歸於焦土抗戰的過失。
焦土抗戰,為了民族的生存,不惜以自己的血去換取敵人的血;不借將我每一寸國土,都變成反法西斯侵略的火海;不惜將我國土上一切都毀滅殆盡,也決不向敵人低頭屈服。
這種精神在蘆溝橋事變後的許多中國軍隊將士中都有充分體現。
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對全國抗日將士發出訓示:“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拼”。武漢失守後,蔣介石又於幾天前發出告同胞書,表示誓與日寇血戰到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抗戰初起,李宗仁將軍發表《焦上抗戰論》響亮地喊出焦土抗戰的口號。李宗仁說一些人認為,一個老大落後的中國與工業十分先進、軍力十分強大的日本相對抗,中國必敗無疑。他說這是一種失敗主義的悲觀論者。只要我們樹立必勝信心,發揚民族決戰精神,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把我國遼闊的疆土都變成反侵略戰爭的戰場。實行堅壁清野,實行焦土抗戰,陷敵於民族戰爭的泥沼之中,則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最後勝利。
武漢失守後,蔣介石認為長江中游平原上的長沙城,已為日軍必奪之目標,若敵人奪取該城,將變成進攻中國軍隊的一個重要基地。他透過侍從室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