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後宮系列:大清帝國,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折殺我三人了。”
李善蘭也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三人乃是大清的子民,為國效力本是理所當為之事。老天見憐,讓我三人能在死前遇著皇上,我三人也能瞑目了。”
聽到李善蘭的話,方懷不由有種不祥的預感,三人都已是白髮蒼蒼,加之常年進行科學工作,身體比起一般人恐怕要差些。他不記得歷史上三位科學家是什麼時候去世的了,不過看樣子並不樂觀。過些時候要找個高明的西醫幫三人檢查下身體,他們可都是大清的國寶埃
安撫了三人,又談及了一些科學上的知識。可惜方懷大學和研究生都讀的是文科,要是問他中國歷史上哪一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他或許曉得,但要問他科學知識,他恐怕連個高中生都不如。好在他畢竟比他們多了百年多的知識,對於科技的發展方向還是很清楚的,此時說的倒也頭頭是道,據說後來徐壽和其子徐建寅發明出無線電報機還是因為這次談話的啟發。
談到最後華衡芳問方懷:“皇上,大學的名字可有取好?”
方懷想了想,道:“就叫清華大學吧。”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23)
第十章 大清日報
光緒七年的年關就這樣到來了,除了京城附近多出了好幾處大軍營,一切似乎沒有什麼改變。旗人依舊每天遛鳥打屁,無所事事,百姓依然窮得揭不開鍋。方懷乖乖笑納了各地的“炭敬”,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但他現在實在是太缺錢了。
大清的財政體系極其陳舊,“火耗”高得驚人,稅務都由各地衙門統辦,層層截留,到中央手裡的恐怕三分之一都沒有。
工商業雖然在朝廷開放民間辦廠權力的刺激下,有了一定發展,但還只是一撮小火苗,辦廠的也還只是些思想開明的人士。大清銀行因為唐廷樞到歐美考察還沒有辦起來,然而花出去的錢還是像流水一樣,查抄的銀子剛入庫就不見了蹤影,三支新軍和添購的軍艦就像吞錢的機器,還有就是各所大學的開辦,難怪說教育是最花錢的。儘管方懷把宮中的用度已經縮減到以前的五分之一不到,而且鍾翠宮的用度也在慈安的要求下縮減了一半,但國庫依然空空如野。
不過也並非沒有好事,就像案頭的幾本奏章。這幾本奏章分別是兩廣總督張之洞上的《擴廣東軍火局折》、吉林將軍銘安的《擬建吉林機器局併火藥局折》、四川巡撫丁寶禎的《重建四川機器局折報恩折》以及山東巡撫周恆棋的《修山東機器局折》,其他各督撫上的此類摺子還有一大撂。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方懷整軍經武、熱心辦洋務的態度早就從朝裡傳到了地方各督撫的耳朵裡,一時各地興起了一股辦洋務之風,尤其是辦槍炮廠更是不遺餘力,讓大清的軍火生產能力提升了一大截,相信要不了多久,大清的軍火就完全可以自己生產了。
就在方懷為之感到欣慰的時候,小德子來報,說李鴻章求見,方懷這才記起是自己讓李鴻章今天帶鄭觀應來見自己。
不一會李鴻章帶著一箇中年人走了進來,鄭觀應今年正好四十歲,應該就是眼前的中年人了。
事實沒有出乎方懷的意料,中年人隨李鴻章行禮道:“草民鄭觀應參見皇上。”
鄭觀應身上有一種矛盾的氣質,既有商人的精明,這從他不時閃著亮光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另外他還有著讀書人的風骨,臉上始終掛著儒生的那種傲氣。這種矛盾的氣質應該和他的經歷分不開。鄭觀應是廣東人,曾在澳門馬禮讚學堂讀書,早年經商,被譽為儒商先驅,是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人物,中年後退出商界,隱居澳門,著書立說,他的《盛世危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作之一。
這個人是很有想法的一個傢伙,更難得的是他還擁有很多的實踐經驗。他不僅看到了大清存在的種種問題,積極提出改革,還為之想出了許多具體的辦法。這些方法在後世大多被證明是可行的。像工業發展方面,他就提出大力發展機器製造工業,為此,可以招募商股為主,必要時可以引進外資進行“華洋合辦”,以加快實業建設的步伐。其眼光之獨到,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所不及的。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24)
這個傢伙可是方懷心中未來的軍機大臣之一,不過現在還要歷練歷練。方懷看著鄭觀應道:“鄭觀應,你可知朕找你幹什麼?”
鄭觀應此時微微低下頭道:“草民不知。”
方懷微微一笑,頓了頓道:“鄭觀應,你寫的那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