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後宮系列:大清帝國,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點說法都提不出來。
禮部尚書李鴻藻道:“啟稟皇上,安南國王阮福盛和輔國候阮說已經找到了,正在我軍保護下乘兵艦趕來京師,不知皇上何時召見他們?”
方懷聽了冷冷一笑道:“打仗的時候他們不知躲到哪去了,找都找不到,現在法國人敗了,終於蹦出來了。不要理他們,先晾他們幾天再說。”
“是,皇上。”李鴻藻退了下去。
這時,左宗棠站了出來,道:“皇上,劉銘傳、聶士誠等人上書,請求讓士兵去辮。奏摺上說,大戰之中,炮火激烈,士兵因辮子著火而傷者不知凡幾,且大軍行動,有時難以找到水源,士兵梳洗不易,因而多生疾病,故請皇上准予新軍去辮。”
百官一聽,頓時臉色一變。這蓄辮是當年滿清入關定下的鐵律,正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現在竟然有人想改變它,怎麼不令人聞之色變。
方懷原本就有去辮的意思,為的是讓新軍看上去更精神些,他沒想到留著辮子還有這麼多弊端,此時聽聞,霍然站起道:“去,這辮子既然他礙著我大清強大了,就一定要去。”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179)
奕忻眯著眼看了一下方懷,沒有作聲。但旁邊早有人站出來了,慶親王奕劻道:“皇上,此乃祖制,萬萬變不得。”
“誰說祖制變不得,這些規矩是老祖宗幾百年前定下的,幾百年前有現在這樣的火槍火炮嗎?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因循守舊,豈能使我大清強大起來?朕決定了,以後軍中士兵一律去辮。”方懷目光灼灼地看著底下的眾臣,現在仗打完了,該是時候去掉這些大清的毒瘤了。
回到後宮,方懷倒沒怎麼在意那些大臣反對去辮的事情,這早在他預料之中。這種事提出來,要是沒有幾個滿清權貴反對,那才是咄咄怪事。不過最後他們也沒提出什麼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更主要的是這些日子漸漸和他們達成默契的漢族守舊官員沒有出言反對,使得他們孤掌難鳴。
方懷現在想的是怎麼對付安南國王阮福時。越南人是中國身邊幾個無恥的民族之一,想要解決這個隱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吞併他們,不過越南人民風彪悍,倒也不容輕忽。
現在就是一個機會,處置好了,中國就可能憑空多出一塊肥沃的土地,應付得不好,越南就會成為一個把中國陷進去的泥潭,就像後世把美國陷進去的一樣。
現在的越南政局可謂亂成一團麻。1883年,也就是去年,一直支援越南局勢的國王阮福時去世,因為沒有子嗣,頓時引起了一場王位的爭奪戰,這場內亂可以說是法國入侵越南的直接導火索。
先是阮福時的堂弟即位,然而他在位不到一月,掌握越南朝政的輔政大臣阮說便廢了他,改立阮福升為王。到了八月,法人攻陷越南都城順化,阮說棄阮福升逃跑,越王阮福升被俘,至十二月,阮福升在法人威逼下被迫自盡,這時候阮說又立了自己的兒子為王。一年之內,三易其君,可見有多亂了。
方懷讓小德子把醇親王奕譞喊了來,在耳邊囑咐一番,然後道:“阿瑪,這件事要辦得利索些,價碼不妨往大里開。還有,我們這邊辦事的人一定要可靠,腦子要活泛些。”
醇親王奕譞聽了一臉壞笑,點頭道:“皇上,你就把心放在肚子裡吧,這次我親自去,擔保不會走漏了訊息。”
方懷這才點點頭,醇親王奕譞也領命去了。
黎道元是安南朝廣安副都御史,相當於中國一個五品道員的樣子。本來安南官員會說中國話的有很多人,但順化被法國人攻陷的時候,大多數官員沒有逃出來,不少死在法國人的手中。
所以黎道元一個小小的廣安副都御史才會得到阮說父子的信任,被任命為副使。這些日子,安南使團滯留在京城,一直沒有得到方懷的接見,黎元道只好每天到禮部和總理衙門打探訊息。
今天他照例在兩個士兵的“保護”下到禮部遞交國書,請求接見,卻被帶到一個偏廳。廳中裝飾得頗為講究,正中央紅木八仙桌上擺著一桌酒菜,一個方口大耳,體胖身寬,顯得十分富態的清朝官員坐在桌子的主位上,此時正自斟自飲。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180)
帶他來的禮部官員在黎道元身邊小聲道:“這是醇親王,還不上前拜見。”
黎道元一聽,連忙跪在地上大禮參拜。沒來中國之前,阮說父子就打聽清楚了,現在清國除了一個十幾歲的小皇帝,就是兩位親王的勢力最大,一位是恭親王,另一位就是醇親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